吃馬肉有什麼不好嗎?《本草綱目》中曾有記載:食馬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吃馬肉有什麼不好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本草綱目》中曾有記載:食馬中毒者,飲蘆菔汁,食杏仁可解。
如此看來,馬肉似乎有毒,但真的如此嗎?
不管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一見禽畜動物,國人自然而然地,會發出三個靈魂拷問:“能吃?好吃?怎吃?”
經過這三個靈魂拷問,再難馴化的動物,都免不了進入國人的胃裡。
我國5000年的發展過程中,國人就馴化了不少動物,為國人提供優質的肉食資源,其中以“六畜”(豬、牛、羊、雞、鴨、鵝)更為人喜愛,成為肉食界的主流。
但是,你可否想過:馬,常常被人将其與牛羊相提并論,為什麼卻少有人吃?
就連它的親戚——驢,都被人們吃出個“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美名,奉為至寶。
但奈何偏偏是馬,沒有成為餐桌上的主流肉食。
是馬肉不能吃?
馬肉到底是什麼味道,我沒嘗過。
馬肉真的有毒嗎?
答案是否定的。
因為我們的好鄰居,哈薩克人民已經為我們證實了。
我國人民開始馴馬養馬的時期追溯到夏商時期,與此同時,鄰居哈國地區的人民也已經開始馴馬養馬,并且根據功能,分為肉食用、生活用和戰鬥用。
在他們眼中,馬肉是他們的日常肉食,“馬肉宴”是他們用來招待貴賓的上品,“熏馬腸”更是成為當地特色傳統美食,流傳千載。
既然馬肉能吃,那為什麼它的地位不如豬牛羊,成為不了大衆肉食主流?
這就從要從古人對馬的使用說起。
古時候,我國人們并非都不吃馬肉。馬這種動物,是與我國人民的發展史相互伴随的。從夏朝開始,人們就已經在馴馬養馬,并将其作為畜牧業中的重要一環。
但是,馬的主要作用,是作為生産用具使用。
“奚仲造車”聽說過嗎?
奚仲,我國古代造車界的始祖。
春秋時成書的《管子》,其中就詳細記載了奚仲如何造馬車。奚仲發明的馬車是什麼形狀,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但從書中可見,由于他的發明,當許多古老民族仍處在以“牛拉羊伏”為生活工具的時候,馬車便已在廣袤的大地上馳騁。
騎馬出行,馬馱運貨,無論哪個,馬都是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馬的交通運輸功能,逐漸取代了食用功能。
馬,是重要的作戰夥伴
在冷兵器時代,馬是戰鬥中重要組成部分,發揮着巨大作用。
如果用現代作戰工具來比喻,馬車就是古代的坦克,而戰馬就是當時的重機車。
夏啟征讨有扈氏的甘之戰役,“馬車沖陣”首次登台亮相;
商湯滅夏桀的鳴條一戰,以馬牽引的車兵,成為奠定殷商基業的先鋒。
戰車數量的多寡,質量的好壞,往往影響着戰鬥的走向。而馬作為戰車的“引擎”,“引擎”的好壞,牽動着勝負的神經,強壯的馬更是獲勝的保障。
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更是直接使趙國國力繁盛,成為後來的“戰國七雄”之一。
“胡服騎射”以後,騎兵優勢突顯,各國更加争相效仿,紛紛馴養馬匹,培育良種。
由此,我國古代戰争,從“車兵沖陣”向“騎兵作戰”逐步邁進。
正是在這樣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無數次生死存亡的瞬間,使得古人對馬的重視,甚于其它畜生,多了幾分珍而重之,少了些輕易宰殺。
《後漢書》曾言:“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
短短10個字,足以反應馬在古代軍隊建設和封建統治中,不可或缺。
兵車需要馬,騎兵也需要馬,馬在古代軍事行動中的作用日趨明顯;馬匹的多寡,是當朝實力強盛與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為了保證馬匹的充足供應,自商周以來,曆代朝廷都堅決實行“朝廷養馬”,将養馬業提升為朝廷事業,由此便誕生了“馬政”。
馬政,是古代統治階級針對馬匹的采買、繁殖、馴養、管理、應用等方面實施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馬政是否完備,關系着朝廷的國防運作及軍事行動;因此,馬政的實施,受到曆朝曆代的重視。
馬匹品種的優劣,更是牽動着每位統治者的心,比如“穆王八駒”、“始皇七龍”,“昭陵六駿”……多少帝王,為了寶馬名駒,不惜血本。
為了貫徹落實朝廷的“馬政”,上至中樞,下至地方郡縣,都設有專門的馬政機構,負責管理轄區範圍内的一切與馬匹相關事宜。
如果說:“人命關天”,那麼在朝廷眼中,馬的命,比人更貴。不單尋常百姓不能随意宰殺,就連王侯都不能随意處置。
但凡有一匹馬死亡,都要通報官府。私宰馬匹,輕則鞭刑侍候,重則流放殺頭。
同為牲畜,豬牛羊,成為大衆美食主流;馬,卻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方面,成就了古人對美食的追求;另一方面成為了古人地位與能力的象征。
無論是美食,還是象征,都不過是人類物盡其用的天性罷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