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0時0分,伴随清脆的啼哭聲,黃先生夫婦的愛女“果果”出生了,體重3180克。作為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的第一位“牛娃”,“果果”收到了醫院送上的“三件套”春節禮物:一張印有寶寶小腳印、寫着導樂和接生助産士簽名的寶寶紀念卡,一張印有一婦嬰助産士花卉原創設計的剪紙風作品的新春賀卡和一個粉色的的小牛公仔。
在一婦嬰東院産房,淩晨1時05分,第一位“牛娃”也來到這個世界。她也是一位妹妹,剛剛升級為新手爸爸的缪先生非常激動,連連稱贊妻子楊女士很勇敢、了不起。他說,寶貝女兒的名字叫“汐語”,與今天的場景特别有呼應:“除夕夜我送夫人到醫院待産,天上正好飄着小雨,加起來正好是一個‘汐’字。‘語’呢,就是祝福。希望我們這個‘牛寶寶’在新的一年能夠給大家帶來新的祝福。”
第一婦嬰保健院東院1:05出生的牛年寶寶和寶媽與醫護人員一起合影
本以為和往年一樣,滬上“牛娃”們會接力誕生,但或許因為“牛娃并不好當”,滬上幾家婦産科醫院的産房便紛紛陷入了“僵持”,産房外的準爸爸們也比往年有了大幅度減少。截至今晨8時,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和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分别迎來了3位“牛娃”。
國婦嬰的牛娃
國婦嬰的牛娃
淩晨3時35分,一名漂亮的女寶在紅房子醫院楊浦院區産房誕生,媽媽小穎來自江西南昌,39歲,屬于高齡産婦,這次迎接的是家裡的二寶。丈夫說,因為大寶尚且年幼需要照顧,所以生産前小穎和丈夫商量由導樂全程陪産。從宮縮見紅到寶寶順利誕生,紅房子助産團隊貼心周到的服務也讓小穎在分娩中倍感溫暖。
紅房子醫院的牛娃
“除夕的白天很忙,生了十多個,晚上倒是不多。不過這也符合生孩子的特色,說發動就發動,急不來,也藏不住。”複旦大學附屬婦産科醫院的産房裡,徐常恩主任醫師說。他來到紅房子醫院20多年,經常輪到春節值班,前年、去年、今年的除夕,都是他值班。這位“老朋友”心态很好,穿着女兒為他畫上圖案的工作鞋,一直笑眯眯的。“醫院的除夕,和往常其實沒什麼不同。作為産科醫生,節日多半要在忙碌的工作中度過。”
今年30歲的小米在新年鐘聲敲響前生下了她的寶寶,她和丈夫本身也是醫務人員,原本以為會迎來牛寶寶,然而在小年夜,懷孕不到36周的小米胎膜早破,一個2540g的男寶踩着鼠年的尾巴來到了她身邊。新生命的到來總是令人喜悅的,母嬰平安始終是産房裡每個人的願望。“雖然沒有成為跨年的第一個寶寶,但是隻要平安健康,比什麼都好。”小米的丈夫說。
響應“就地過年”的号召,許多醫務人員選擇今年不回老家過年。45歲的張阿姨老家在江蘇淮安,她2017年來到紅房子醫院,平日裡的工作是負責照顧待産室裡孕婦的生活需要。這次,處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張阿姨選擇留在了上海,“我心裡特别挂念家裡的老人,希望疫情結束的時候能回家看看他們。”
95後助産士小陳來自浙江,從2016年參加工作以來,每年除夕幾乎都是在工作中度過,今年又是一個“原年人”。“剛好排班輪到,春節在崗習慣了。”說到和同事們一起享用的年夜飯,小陳有些激動:“我們團隊有7個助産士,大家都會從家裡帶好吃的菜過來,醫院也會為我們準備豐盛的晚飯。”
昨晚11時,院長徐叢劍如約拎着一大袋紅牛來到了楊浦産房。“小店都被我買空啦!”這是他每年的保留節目,已經堅持多年。之前,他已經在黃浦院區陪着大家吃了簡單的年夜飯。
每年除夕,在新生命的啼哭中迎接新的一年,已經成為了産房裡最溫暖的堅守。受到疫情、生育意願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分娩數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望着略顯冷清的走廊,徐叢劍不免有些擔憂。“生育率下降,未來出生人口一定會更少。”
近年來,身為院長的徐叢劍特别關注生育率下降的問題。他說,從婦産科學和生理角度考慮,23-28歲年齡是生育的最佳時期。許多育齡期婦女總是以各種理由推脫,人為推遲了生育年齡。很多人覺得30多歲結婚不晚,38歲生孩子也不算什麼。但每代人生育年齡都推後五年八年,不僅帶來整個社會的人口老齡化,也大大增加了不孕不育症的發生幾率。徐叢劍說,婚育夫妻要盡早安排生育計劃,轉變“晚婚晚育”觀念,在最佳生育年齡進行孕育不僅能夠提高生育質量,還能夠讓孩子在最佳環境下成長。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左 妍
作 者| 徐 程 醫院提供
來源: 新民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