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音茶莊内的特産展銷區。 陳潔 攝
松陽縣新興鎮大木山茶園休閑騎行。 麗水市農業局提供 攝
中新網麗水10月9日電(記者 奚金燕 實習生 陳潔)一江春水,滿城翠綠,地處浙西南山區的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層巒疊嶂隔離出了一方遠離城市喧嚣的淨土,也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如果說過去,山地曾是麗水最大的桎梏,那麼在當下工業文明向生态文明過渡的進程中,麗水正守着這片生态淨土,深耕農旅融合之道,将綠水青山變現為“金山銀山”。
截至2016年8月,麗水累計培育休閑觀光農業區點284個,去年共接待遊客約80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6.8億元,帶動農民就業1.76萬人。麗水的這場掘金之旅,攪活了農旅融合的一池春水,澆灌出了一朵皎潔而飽滿的富農之花。
以旅促農:旅遊春風催生山間土貨“變形記”
過去在麗水,賣特産的寂寞地吆喝着特産,賣風景的默默地賣着風景。但如今,麗水正在積極探索農旅融合模式,打破這種各自為營的局面,讓鄉間農産品不再愁銷路,搖身一變成為遊客熱捧的“金饽饽”。
今年一開春,麗水市慶元縣百山祖鎮便熱鬧非凡,原來,該鎮通過“一村一品”特色農産品展銷會和當地旅遊業“聯姻”,借景區人氣,大力為當地生态農産品吆喝。
齋郎紅米、合湖田螺、坑底黑面菇……有着17個行政村的百山祖鎮,村村都有特色生态農産品。“現在紅米有了品牌,加上景區支持,銷售十分火爆!”百山祖鎮齋朗村村委會主任葉隆鋒告訴記者,過去農産品大多以“村民+合作社”的方式進行銷售,容易受市場影響不說,村民獲利也微薄。
“如今市場就在家門口,村民按質定價,價格雖然比過去高了,但依然供不應求!”葉隆鋒美滋滋地說。
在麗水,越來越多的農業人借旅遊東風嘗到了甜頭。當山間土貨借由農旅融合的道路打開更大市場的同時,遊客日漸高漲的購買欲望也在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向生态精品農業大步邁進。
如今安全綠色、健康養生成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選購農産品時的首要考慮因素,憑借得天獨厚的山地資源,麗水的生态精品農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麗水最大的資源是生态,最具潛力、最具希望的也是生态。”麗水市副市長任淑女認為,這種優勢落到農業上,就應該體現為生态精品農業。
在麗水龍泉西街周村内,潺潺岩樟溪旁,巍巍山腳下,吳紀賢的鐵皮石斛養殖基地坐落在這片生态環境極佳的峽谷裡。“隻有水好、空氣好,才能種出回味微甘的好石斛。”經過漫長8年的實地考察,吳紀賢的基地最終落戶龍泉。
走進這方鐵皮石斛基地,一個個大棚鱗次栉比,山上引下的泉水汩汩流淌其間,水池旁,假山上,小道邊,均可見到鐵皮石斛蓬勃生長的蹤迹。
“這些野外原生态培植的鐵皮石斛,吸收着優質空氣中的養分,享受着山澗活泉水的澆灌,施用綠色有機農肥,其品質堪比野生鐵皮石斛。”吳紀賢自豪地告訴記者,借助麗水綠水青山的金字招牌,不用打廣告,也有源源不斷的客商上門高價收購。
與此同時,打破了以往隻生産鐵皮楓鬥的單一産品局面,吳紀賢鑽研産品深加工,積極擴大産業鍊,做出了鐵皮石斛盆景、鐵皮石斛月餅、鐵皮石斛酒等十幾種類别的産品,年銷售額達一千八百多萬。在這裡,鐵皮石斛的一系列衍生産品,除了保健、養生等關鍵詞,“旅遊地商品”成了它們的一個嶄新标簽。
如今在麗水,經常聽到的詞是“生态精品農業”,感受最真切的則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即使是田間地頭最常見、最平凡的果蔬糧食,也同樣能借旅遊産業之力登上“大雅之堂”。
值得一提的是,麗水打造的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正在實現山區“土貨”的華麗蝶變。作為有着政府背書的強勢品牌,“麗水山耕”的美譽度根植于生态精品農業的快速發展。截至目前,已有155家會員企業、1000多個産品加盟,今年一季度銷售額達2.2億元。這些原本隐匿于大山深處的“綠色寶藏”,在旅遊的春風下走向更大的舞台。
以農興旅:生态農業激發鄉村旅遊新活力
仰望間蒼翠峰巒連綿相擁,回眸處桃花流水鳜魚肥……麗水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吸引了無數遊客紛至沓來,放飛心靈,寄托鄉愁。而當地依托自身生态發展壯大的精品農業,更是成為了麗水旅遊的獨特标簽。
“客來莊前無須問,茶香便是引路人”。地處麗水市一隅的松陽,是一個有着1800餘年種茶曆史的田園小縣。而如今坐擁11.56萬畝茶園的松陽,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茶葉銷售,從喝茶到吃茶、用茶領域,從純粹的茶産品到融入文化、旅遊等元素的“茶休閑生态産品”,一路向着農旅結合的道路高歌猛進。
初秋時節,走進松陽大木山騎行茶園,茶農們埋首忙碌,指尖飛舞;遊客們肆意徜徉,惬意騎行……人與自然的完美互動,繪就成了一幅茶園吐翠、阡陌縱橫的田園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眼見為實,如果不來,我不會相信網絡的照片是真實的。”繞着大木山茶園騎車穿行一圈後,來自河北的遊客呂亮(化名)感覺酣暢淋漓,“在這裡,看看風景,聞聞茶香,呼吸下新鮮空氣,怕是可以多活幾年呢!”
記者了解到,去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大木山茶園憑借獨特的騎行體驗和秀麗的茶園風光,共接待遊客26.8萬人次。
而在龍泉,與茶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金必福,也從自家的茶園裡嘗到了發展旅遊的甜頭。
上世紀80年代,從國營茶廠下崗後的金必福繼續做起了茶葉生意,如今已擁有茶葉基地2000餘畝、農林觀光園區6500畝,以及一個以茶為主題的金觀音莊園。在金觀音莊園,遊客不僅可以品好茶、吃農家菜、遊茶山,還可以逛一逛園内特意開辟的茶曆史文化長廊,了解茶文化、體驗制茶樂趣、參與農事活動。
“依托我們良好的茶葉基地,将遊客吸引過來,既火了人氣,也帶旺了我們的産品銷售,現在莊園每年能接待大約兩三萬的遊客,光莊園内的産銷區一年就有兩百來萬的收入。”金必福喜不自勝地說道。
在麗水,像大木山騎行茶園、金觀音莊園這樣的農旅融合精品景區遍地開花。伴随着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民宿、養生鄉村和創意農業的建成,麗水初步形成了休閑養生農業與鄉村旅遊互動的嶄新格局。
記者了解到,目前麗水已建成缙雲黃龍、遂昌高坪等226個高品質休閑觀光養生農業區(點),總面積逾18.1萬畝。
與此同時,通過“節慶搭台、旅遊唱戲”的方式,麗水逐步形成中國(慶元)香菇節、遂昌紅提節、青田楊梅節、處州白蓮節、麗水茭白節等頗具地方特色的農業節慶品牌。在麗水,上千年深厚的農耕文化正為當地旅遊注入着全新活力。
農旅融合:引生态活水澆灌富農之花
偏安浙南一隅的麗水是浙江天然的生态屏障。沒有麗水農民的小康就沒有浙江的小康。當農業與旅遊在相互促進間實現更深入的交融,麗水有力地诠釋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命題。
去年,麗水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同比增長10%,增幅連續七年位居浙江省首位。這值得驕傲的“七連冠”背後,農業産業與生态旅遊業的完美聯姻舉足輕重。據悉,去年麗水2124個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的營業收入達127962萬元,從業人數達19514人,其中農民從業人數17646人,從業人員平均勞動報酬達25614元。在麗水,農旅融合正澆灌出一朵皎潔而飽滿的富農之花。
“遠離城市的喧嚣,呼吸着清新的空氣,品嘗着富硒的農産品,這裡太好玩了!”來自杭州的遊客陳佳麗甫至龍泉市寶溪鄉溪頭村,便被此處的好山好水所折服,直言這裡是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溪頭村,這個過去的偏遠山區,經過村民們的“妙手”,幾經規劃和整治,如今碧波蕩漾、柳蔭遍地,成為了麗水目前惟一一個國家級美麗宜居示範村創建試點村。村子變美了,人氣變高了,一些有生意頭腦的村民趁機将房子裝修一新,趕上了鄉村民宿的熱潮。
“去年我把溪對岸的老屋裝修出來搞農家樂,毛利就有30多萬元,村裡的其他農家樂,最少也有五六萬元的收入,平時節假日和周末經常忙得腳不沾地。”村民陳翠花樂呵呵地說。
在龍泉,依托青山綠水,以民宿為支點的美麗經濟正迸發出強大的能量,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七月,龍泉共接待遊客129.9萬人,實現營業收入9605萬元。
“美麗經濟的核心意義就是富民,隻要政府正确引導,美麗的價值難以估量。”在龍泉市委書記王小榮看來,發展民宿經濟正當時。
那廂,龍泉的美麗民宿多點開花,民宿遊蔚然成風,這邊,景甯大山深處結出的累累碩果正香飄萬裡。
這個盛夏,麗水市景甯畲族自治縣東坑鎮桃源村村民吳建東沒有閑下來的時候,自家的精品葡萄園基地幾乎每天都有客人。吳建東告訴記者,2013年他投資種植了20來畝的大棚葡萄,隔年收獲時嘗試将葡萄園對外開放,結果首次試水采摘遊便大獲成功。
“我的葡萄不零售,依靠采摘遊平均每斤13元的價格,畝産值達兩萬元以上!”對于自家大棚裡種出的不打農藥的高山葡萄,吳建東完全不用愁銷路。
桃源村村支書吳學芬告訴記者,在這片近百畝的精品果園裡,有8戶村民集中種葡萄,10戶種猕猴桃,不僅實現了自家的增收緻富,更為大量留守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村裡的低保戶吳望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我有兩份收入,一份是土地租金,另一份是在葡萄園幫忙的工資。現在好了,不用出門去打工,留在家中,互相有個照應。”對于現在的生活,吳望感到很滿足。
過去,重重大山是禁锢發展的天然屏障,有限的耕地限制着機械化、設施化的展開;如今在青山綠水間賣風景、訴鄉愁,在生态農莊裡體驗采摘,品味風土人情……在農旅的深度融合中,麗水開辟出了一條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好生活“三美”融合的山區發展道路。
去年,麗水茶葉、食用菌産業綜合産值分别達115億元和122億元,農業增加值增幅連續6年居浙江省第二,鄉村旅遊連續3年遞增35%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連續7年列浙江省第一。
在農旅融合這條路上,麗水步伐堅定,目光深遠。據規劃,至2018年,麗水将創建28條農業産業景觀帶、10個現代農業景區,100個休閑家庭農場,300個休閑觀光農業區點,實現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超過800萬人次,休閑農業與相關産業年産值超過10億元。在農旅融合的雙引擎助推下,麗水正開拓出越來越廣袤的農業增效新空間,扮靓了環境,潤澤了民生,朝着“綠富美”華麗蛻變。(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