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張良是被誰重用的

張良是被誰重用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9 12:45:17

張良是西漢初年的功臣中獲得後世贊譽最多的人。由于他不居功自傲,又懂得進退,及時辭官歸隐。他這種做法,後世給予了極大的肯定。認為後世張家能成為中國2000年曆史上最顯赫的家族之一,都是因為張良留下了好的家風的緣故。

張良是被誰重用的(張良真的是懂得進退的聰明人嗎)1

(張良劇照)

不過,今天我想說的是,張良當時的做法,真的是對的嗎?會不會反而是張良的做法,害了他的子孫呢?

我們來看兩條記載。一條是《史記》上的:“留侯不疑,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内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還有一條是《漢書》上的:“子不疑嗣侯。孝文三年坐不敬,國除。”

“留侯不疑”是誰?他是張良的兒子張不疑,承襲了張良的爵位,所以也是“留侯”。《史書》上的意思是說,張不疑參與謀殺了“故楚國”(也就是戰國時期的那個楚國)的内史(内史是一種官名,差不多也就是舊貴族吧),本來該死,最後花錢買了條命回來,不過“國除”,“留侯”因此不存在了,張不疑成為一個守城門的更夫。

《漢書》上的意思則是說他犯了“不敬”之罪,所以“留侯”給取消了。

這兩段記載,都有些語焉不詳,沒說一個明白。先說《史記》的記載。張不疑是堂堂的“漢初三傑”張良的兒子,他殺個原楚國的舊貴族,就算判死罪,為什麼就“國除”呢?漢文帝不可以把這個“留侯”轉讓給張不疑的弟弟張辟強嗎?為什麼要如此絕情,取消“留侯”這個爵位呢?

張良是被誰重用的(張良真的是懂得進退的聰明人嗎)2

(劉邦劇照)

《漢書》上則根本就沒說張不疑殺人的事,而是說他“不敬”。我們知道,在古代,隻有得罪皇帝才叫做“不敬”。這個解釋顯然更有說服力一點。既然是得罪了皇帝,“國除”,也是理所應當的。不過,《漢書》也像在和後人打啞謎,張不疑究竟犯了什麼“不敬”,并沒有說。

曆史上雖然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可以從張良的身上找到一些蛛絲馬迹。

張良在劉邦建國以後,極力辭官歸隐。他雖然獲得了劉邦尊重,但是劉邦其實是并不高興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劉邦看來,張良這樣做,至少表達了三層意思:

一是劉邦認為張良對他有意見。這個意見主要是因為劉邦殺功臣,張良心裡表示不滿,所以退隐避禍。但是張良這種退隐避禍,卻已經把他的态度表現出來了。

二是劉邦認為張良不想歸附他。張良是原先韓國的舊貴族,一心想要依附的是韓王。後來因為韓王實在扶不起來,所以才歸順了劉邦。但是張良一直對韓王念念不忘,所以采用了不和劉邦合作的方式。

三是張良幫呂雉。劉邦在晚年的時候,是狠下一條心,要改換太子,把皇位傳給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的。張良卻在這時候幫呂後出主意,讓她請出“商山四皓”,為劉盈助威。這樣一來,劉邦才暫時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打算。但是,他并沒有就此完全放棄這個想法,從他死前試圖殺樊哙就可以看出,劉邦是正在一步步剪除呂後勢力的。

張良是被誰重用的(張良真的是懂得進退的聰明人嗎)3

(呂後劇照)

我認為張良做得最差的一點,就是他出面幫呂後。張良幫完呂後,劉邦去世,劉盈繼位後,本來他應該繼續辭官歸隐的,但是呂後的風格和劉邦可不一樣,她堅決不允許張良歸隐,堅決不允許張良不合作。《史記》上記載:“呂後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後八年卒,谥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也就是說,由于呂後強迫他留下來,他也沒辦法,最後隻得留下來,直到去世。

張良沒有接受劉邦的封賞,卻留在呂後身邊。恰恰是留在呂後身邊的這段曆史,為兒子們埋下禍根。當時張良的兩個兒子張不疑在封國,張辟強擔任侍中。而且張辟強還勸陳平别和呂後對抗。也就是說,張良讓他自己和兒子們與呂後靠得太近了。而恰恰是因為靠得這麼近,呂後去世,諸侯王和大臣們誅殺諸呂後,張良兩個兒子的處境非常尴尬。雖然最終我們也不知道張不疑犯了什麼罪,但肯定是這段曆史,為後來漢文帝毫不客氣地把張家的爵位給“國除”,留下禍根。

至于張家在後世兩千年中,能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大姓,那也是因為漢初的時候,張家人就比較多,并非所有的張家人都是張良後代的緣故。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