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憂愁是沁入心骨的傷感?□張廣榮清明,是時令的一個日子萬物生長于此時,皆清潔明淨在明山秀水、天高雲淡的時光裡,掃墓和踏青,總有“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隻生愁”的歡愉和憂傷,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春日的憂愁是沁入心骨的傷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張廣榮
清明,是時令的一個日子。萬物生長于此時,皆清潔明淨。在明山秀水、天高雲淡的時光裡,掃墓和踏青,總有“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隻生愁”的歡愉和憂傷。
清明這兩個字,從人們的生活裡一遍遍地蹦出,仿佛是優秀的遺産在代代相傳。有時候真佩服古人的智慧。清明的創造,簡直是珠聯璧合:寫出來,疏闊明淨;讀出來,明朗清澈;回味起來,那光明清朗的意韻便在字間無限升騰,恐怕隻有我們中國人才能把文字的音形意融彙得渾然天成。一個字,就是一幅畫,一個詞,就是一首詩。又或許是,千百年來清明文化的積澱,早已賦予了“清明”豐富的感情因素,在我們的記憶裡便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在我的認知裡,中國人是從物候天象中感知時間,又是以敬畏之心看待時間的。他們依據自然的變化,鄭重度過每一個“非常”的時間節點,或莊重,或歡愉;或肅穆,或喜慶。感知自然的智慧,期盼天人合一的民俗,孕育獨屬中國人的傳承。
因為清明有祭祖的習俗,加之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哀愁詩句,所以,清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多了一層傷感的情緒。“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南宋詩人高翥也有清明節時人們祭掃先人墳墓情景的描述。
其實,清明早已不單單是一個“斷魂”的節日了。一家至親,這一天聚到一起,祭奠先人,緬懷過去,“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先人的墓地就在村後的山坡上,端坐在那裡很多年了,看一年年風調雨順,聽一載載山風如歌。家鄉的山水一年比一年青綠,兒孫的事業一年比一年輝煌,先人一定會滿意地颔首微笑。不信,看那滿坡簇簇盛開的花朵,早已笑成了爛漫的花海。
清明節裡,最喜歡吟誦“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覺得這詩意最契合清明的心境。氣清景明,萬物複蘇,踏青出遊是除了祭祖之外另一項非常重大的習俗。祭祖憂傷,踏青歡愉,這樣的風俗,在清明時節長盛不衰,而且久居城裡的人,對自然的向往也更加強烈。
故鄉多山,可耕種的土地很少。為了保護耕地,還田子孫,一些開明老者便主動把自家的墓地遷置到山中,植樹造林,綠化荒山。這樣經年累月,長此以往,故鄉的荒山就變成綠樹成蔭、鮮花遍野的金山銀山。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景不同。一樣的故鄉,無限的眷戀。因此,每年清明,我都帶着家人前往故鄉掃墓、踏青。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根思鄉的弦,它無時無刻不在淩亂着人思鄉的“痛苦”。清明,思念故土的那根弦——祭祖掃墓,踏青遊春,就讓我們傾情撥動,帶上家人回家看看,親一親家鄉的山水,解一解心底的鄉愁。
清明,半是歡愉半是憂傷,我仿佛看到故鄉的青山綠水,在“花塢蝶雙飛,柳堤鳥百舌”的簇擁下,飄到我的眼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