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 第六十八章 五蠹三四
紅林悟道《韓非子-五蠹》上一章韓非子總結了亂國之俗五蠹之一與之二,之一是當世學者,著書立說的人,之二是縱橫家,外交政策制定者。這兩者在治國與護國策略上動搖君心,禍亂國家。為什麼韓非子要反駁和批判當世學者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看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思想是多麼的繁雜與混亂,後世稱為“百家争鳴”,在正統思想還沒有出現時,上百種思想潮流在社會上盛行,君主作為有自主意識與思想情感的人難免受其左右,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韓非子持依法治國的法家學說遊走于各國,與其它學說思想進行鬥争,而争奪的對象就是君主。
百家争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流派之間争芳鬥豔的局面。在中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诘難,相互争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據《漢書· 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到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階級思想正統。
我們不能怪當時的君主,因為身處百花園中,朵朵鮮花都很誘人,你不知道那個有毒,那個沒毒,隻有通過實踐來證明。而這實踐就是治國,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實驗室,用來測試各種治國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在經曆了各種對比與分析後堅持君主應該依法治國,與時俱進。而與之相對的就是當時的學者都堅持仁愛治國,向先王學習,代表人物就是儒家孔子,他們不與時俱進,堅持“克己複禮”在周王朝的“故紙堆”裡找治國之策。他們用人人都有的恻隐之心來代替群體的社會性,認為君主要用仁愛來打動民衆,讓民衆自覺遵守禮儀與社會禮制。
在國家外政策上韓非子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縱橫家提出的合縱連橫策略帶有先天的亂政亡國的基因。同時他也說出了縱橫家的自私與無知,借保全國家之名行中飽私囊之實,他們不顧國家社稷之安危,通過合縱連橫,割地喪權,消耗國力,以達到自身的目的。
今天講五蠹之三四,第三是“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意思是:那些遊俠刺客,聚集黨徒,标榜氣節,以圖顯身揚名,結果觸犯國家禁令。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斷,軍事力量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實行耕戰政策,對于“帶劍者”遊俠刺客這一類私人武裝有嚴格的限制。韓非子看到權貴豢養私人武裝是對國家君主的巨大威脅,所以視其為五囊之三,可見其危害性。
第四是“其患禦者,積于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馬之勞。”意思是: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權臣貴族,肆意行賄,而借助于重臣的請托,逃避從軍作戰的勞苦。表面上看這是人心的争奪,實則為“統治權”的争奪,是重大的政治。權貴們拿着朝廷分封的土地與俸祿實行“民萌”奸講,與君主争奪人心與民衆。在當時社會還處于農業時代,人是最為重要的農業生産要素,争奪人就是争奪生力要素,誰的生産要素多,生産力就發達,社會财富與物資就豐富,誰就有實力稱王稱霸。曆史告訴我們,不是誰的“道德”文章做得好,誰就能稱霸,而是誰的綜合實力強,誰就能稱霸。實力證明一切,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
【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禦者,積于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馬之勞。】
與時俱進,依法治國,思想正統,外交獨立,武裝統一,這是中央集權制與集體主義的表現與内核。任何組合,不管是國家還是公司,如要做大做強必須要具備以上因素。企業文化教育統一思想,彙聚人心,凝聚力量;團隊建設、績效考核,統一管理,強化戰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