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翻譯:登山臨水,舉目望遠,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氣已變得飒爽清涼奔騰千裡的長江澄澈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華麗的畫船如同在淡雲中浮遊,江中洲上的白鹭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筆也難描畫遙想當年,達官貴人争着過豪華的生活,可歎在朱雀門外結绮閣樓,六朝君主一個個地相繼敗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懷古,無不對曆代榮辱喟歎感傷六朝的風雲變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隻有慘淡的寒煙和衰敗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後庭花》遺曲,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桂枝香金陵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翻譯:登山臨水,舉目望遠,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氣已變得飒爽清涼。奔騰千裡的長江澄澈得好像一條白練,青翠的山峰俊偉峭拔猶如一束束的箭簇。帆船在夕陽往來穿梭,西風起處,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飄揚。華麗的畫船如同在淡雲中浮遊,江中洲上的白鹭時而停歇時而飛起,這清麗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筆也難描畫。遙想當年,達官貴人争着過豪華的生活,可歎在朱雀門外結绮閣樓,六朝君主一個個地相繼敗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懷古,無不對曆代榮辱喟歎感傷。六朝的風雲變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隻有慘淡的寒煙和衰敗的枯草。直到如今的商女,還不知亡國的悲恨,時時放聲歌唱《後庭花》遺曲。
賞析:此詞通過對金陵(今江蘇南京)景物的贊美和曆史興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對當時朝政的擔憂和對國家政治大事的關心。上阕寫登臨金陵故都之所見。“澄江”“翠峰”“征帆”“斜陽”“酒旗”“西風”“雲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陸、空的雄渾場面,境界蒼涼。下阕寫在金陵之所想。“念”字作轉折,今昔對比,時空交錯,虛實相生,對曆史和現實,表達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歎息。全詞情景交融,境界雄渾闊大,風格沉郁悲壯,把壯麗的景色和曆史内容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稱名篇。詞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為詞拓出一個高遠的視野。“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點明了地點和季節,因為是六朝故都,乃稱“故國”,“晚秋”與下句“初肅”相對,瑟瑟秋風,萬物凋零,呈現出一種“悲秋”的氛圍。此時此景,登斯樓也,則情以物遷,辭必情發,這就為下片的懷古所描述的遙遠的時間作鋪墊。“千裡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千裡”二字,上承首句“登臨送目”——登高遠望即可縱目千裡;下啟“澄江似練,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掃描,景象開闊高遠。“澄江似練”,脫化于謝朓詩句“澄江靜如練”,在此與“翠峰如簇”相對,不僅在語詞上對仗嚴謹、工整,構圖上還以曲線綿延(“澄江似練”)與散點鋪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鋪展,又有立體的呈現,一幅金陵錦繡江山圖展現眼前。“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殘陽”“西風”,點出時下是黃昏時節,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點。“酒旗”“征帆”是暗寫在秋日黃昏裡來來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純自然的活動景物寫到人的活動,畫面頓時生動起來。“彩舟雲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筆中的點睛之處。“彩舟”“星河”,色彩對比鮮明;“雲淡”“鹭起”,動靜相生。遠在天際的船罩上一層薄霧,水上的白鹭紛紛從銀河上驚起,不僅把整幅金陵秋景圖展現得活靈活現,而且進一步開拓觀察的視野——在廣漠的空間上,随着征帆漸漸遠去,水天已融為一體,分不清哪裡是水哪裡是天。如此雄壯寬廣的氣度,如此開闊曠遠的視野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比較,兩者展現的氣度與視野不相上下,一為千古傳誦的骈文警句,一為前所未有的詞中創境,可謂異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宮》“秋山不可盡,秋思亦無垠”所言,眼前所見,美不勝收,難以盡述,因此總贊一句“畫圖難足”,結束上阕。下阕懷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臨所見自然過渡到登臨所想。“繁華競逐”涵蓋千古興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華表面掩蓋着紙醉金迷的生活。緊接着一聲歎息,“歎門外樓頭,悲恨相續”,此語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門外韓擒虎,樓頭張麗華”詩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現當時隋兵已臨城下,陳後主居然對國事置若罔聞,在危難之際還在和妃子們尋歡作樂的可悲。這是亡國悲劇藝術縮影,嘲諷中深含歎惋。“悲恨相續”,是指其後的統治階級不以此為鑒,揮霍無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繼:遺恨之餘,嗟歎不已。“千古憑高”二句,是直接抒情,憑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對前代吊古、懷古不滿之情。“六朝舊事”二句,化用窦鞏《南遊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眷草綠,鹧鸪飛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煙、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畢竟去了,六朝舊事随着流水一樣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見到什麼。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詩意。《随書·五行志》說:“祯明初,後主創新歌,詞甚哀怨,令後宮美人習而歌之。其辭曰:‘玉樹後庭花,花開不複久。’時人以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後來《玉樹後庭花》就作為亡國之音。此句抒發了詩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記了亡國之恨,是統治者的醉生夢死,才使亡國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同時,這首詞在藝術上也有成就,它體現了作者“一洗五代舊習”的文學主張。詞本倚聲,但王安石說:“古之歌者,皆先為詞,後有聲,故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如今先撰腔子,後填詞,卻是‘永依聲’也。”(趙令畤《侯鲭錄》卷七引)顯然是不滿意隻把詞當作一種倚聲之作。這在當時是異端之論,但今天看來卻不失其銳敏和先知先覺之處。北宋當時的詞壇雖然已有晏殊、柳永這樣一批有名詞人,但都沒有突破“詞為豔科”的藩籬,詞風柔弱無力。他曾在讀晏殊小詞後,感歎說:“宰相為此可乎?”(魏泰《東軒筆錄》引)。所以他自己作詞,便力戒此弊,“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卷四),指出向上一路,為蘇轼等士大夫之詞的全面登台,鋪下了堅實的基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