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而不教的不合格父母
老話說:“窮養富養,不如給孩子教養。”可有些國人孩子的教養,卻正在被一些不合格的父母一點一點親手地毀掉了。
近日,一位媽媽将自己孩子毫無教養的行為曬到朋友圈,并且還以誇贊的口吻,描述孩子的種種作為,在這位媽媽的眼裡,孩子随地小便、翻欄杆、打人都是極其自豪的事。
今年3月份,有個視頻在網上引起了不小的關注,一對夫妻帶着兒子在餐廳吃飯時,孩子媽竟然把餐廳的茶杯當尿壺,讓兒子當衆脫褲尿在杯中,還将茶杯放在桌上。
今年1月5日,在安徽省合肥火車站, 旅客羅女士當着女兒的面,用身體霸占高鐵車門入口阻礙發車,實力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别的耍無賴。
類似以上的事件,每一樁每一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或許都曾上演過。沒有教養的父母隻會教出沒有教養的孩子,對于孩子而言,生而養之,是大恩,養而不教,是大害。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便是父母自身最高級的教養,因此家教中有些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就要讓孩子知曉,從小教育糾正,才會将家教禮儀内化到孩子心中。
豐子恺在創作漫畫
豐子恺教子女懂節知禮
文藝大師豐子恺到上海為開明書店做一些編輯工作時,就常常把孩子陳寶帶在身邊,讓孩子多一些接觸外界的機會。有一天,來了一位陳寶不認識的客人,客人看到了小陳寶,轉過身來就與小陳寶熱情地打招呼。小陳寶一下子愣住了,竟沒有任何反應,傻呆呆地站在那裡。送走了客人,父親教育陳寶說:“剛才,那位叔叔跟你打招呼告别,你怎麼不理睬人家?人家客人向你問好,你也要向人家問好;人家跟你說再見,你也要說再見,以後要記住。”
豐子恺的畫作
豐子恺在平時生活中,經常給孩子講要對人有禮貌,還非常具體細緻地給孩子們講禮儀,就是待人接物的具體禮節和儀式。每逢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父親總是耐心地對孩子們說:“客人來了,要熱情招待,要主動給客人倒茶、添飯送茶、送飯,而且一定要雙手捧上,不能用一隻手。如果用一隻手給客人端茶、送飯,就好像是皇上給臣子賞賜,或是像對乞丐布施,又好像是父母給小孩子喝水、吃飯。這是非常不恭敬的。”他還說:“要是客人送你們什麼禮物,可以收下,但你們接的時候,要躬身雙手去接。躬身,表示謝意;雙手,表示敬意。”
有一次,豐子恺在一家菜館裡宴請一位遠道來的朋友,把幾個十多歲的孩子也帶了去作陪。孩子們吃飯時,還算有禮貌,守規矩。可是當孩子們吃完飯,他們之中就有人嘟嚷着想先回家。父親聽到了,也不敢大聲制止,就悄悄地告訴他們不能急着回家。
事後,豐子恺對孩子們說:“我們家請客,我們全家人都是主人,你們幾個小孩子也是主人。主人比客人先走,那是對客人不尊敬。就好像嫌人家客人吃得多,吃得慢,這很不好。”
待人接物的分寸與教養
其實這些教導,很多人應該并不陌生,小時候父母經常告訴我們,遇到長輩要打招呼,給别人遞東西要使用雙手,還有很多很多,都值得我們銘記。
比如:
不能直呼父母長者姓名,尤其是在外人面前更是要對父母長輩十分尊重;
對待長輩的話一定要認真聽,不能顧左右而言他;
外出時要告知父母,回家後要告訴父母回來了;
衣食住行要注意以父母長輩為先,長輩先落座;
注意愛護兄弟姐妹,尤其要照顧比自己幼小的後輩;
外出做客,進屋之前輕聲敲門,得到允許方可進入;
做客時不能随意坐人家的床,不可随意翻人家的東西;
接待客人時要熱情,主動為客人斟茶倒水;
斟酒倒茶的壺嘴不許對着客人,倒茶不能倒滿,七分滿;
要雙手将茶杯送上,不許反着手給人倒水或倒酒;
對待客人的問答要及時回應,真誠大方;
......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孩子的禮儀教養,自然也需要父母在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的日常細節裡,慢慢培養、提升。作家梁曉聲在書中曾寫到:唯有我們把知分寸、敬規則、有善心、行好事的教養,根植于心,并踐行在日常的一言一行當中,我們的孩子才能成長為真正優秀的下一代。當然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言傳身教,正如董卿所言,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麼樣的人。(圖源網絡)
(來源:中華善德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