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轉眼就到,相比孩子們的歡天喜地,不少家長卻愁上心頭。
沒有了學校的規律生活,孩子在家非常容易放飛自我。晚上不肯睡,早上起不來,三餐不規律,一天到晚就想着玩,手機、遊戲、動畫、短視頻,孩子們常常是玩到停不下來。
家長們看了着急上火,更擔心一個假期後,無心學習的孩子被同伴們悄悄拉開差距,畢竟民間一直流傳着一句話:學霸和學渣之間隻差着一個寒暑假。
其實學霸之所以是學霸,最重要的不是他們在寒假補了多少課、學了多少東西,而是他們即使在放松的假期,依然能保持一個規律的作息,做到勞逸結合,忙碌而充實。
假期可以适當放松,但要注意尺度,小心讓孩子“玩過頭”
下面這一份,是我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和相關研究,給自己孩子制定的一份适合小學生的寒假作息表,供大家參考。家長朋友們可以結合自家實際,試試制定一個适合孩子的個性作息表。
8:00 —8:30 |
起床及早飯(穿衣、疊被、洗漱要求自理) |
8:30—9:00 |
閱讀 |
9:00—10:00 |
寫作業(創造力時間,适合安排邏輯型、分析型的作業) |
10:00—11:00 |
自由活動(戶外活動、遊戲或者看電視等) |
11:00—12:00 |
學做飯菜 |
12:00—12:30 |
吃午飯 |
13:00—14:00 |
休息(不休息就自由活動) |
14:00—15:00 |
閱讀及拓展(适合安排創意性的學習) |
15:00—16:00 |
寫作業(長期記憶效果顯著,适合安排識記型作業) |
16:00—17:00 |
自由活動(可以跳繩、籃球、羽毛球等活動) |
17:00—18:00 |
寫作業(适合安排合作性、表達型作業) |
18:00—18:30 |
吃晚飯 |
18:30—19:00 |
家務時間 |
19:00—20:20 |
自由活動(散步、遊戲或看電視) |
20:30—21:00 |
洗漱、看書 |
21:00 |
睡覺 |
01 規律作息,幫助孩子養成自律習慣
前不久,浙江大學團委面向全校征集“學霸作息表”,一經公布,就迅速刷屏全網。
細看作息表,安排兼顧了學習、鍛煉、娛樂、閱讀、飲食、興趣等各方面,預習、複習、作業各學習流程清楚,什麼時間學什麼内容看什麼書安排得明明白白,就連健身的内容和強度也有明确的規定。更難得的是,還有“發呆”這一專項時間的設置。
(浙大學霸作息表疫情版)
網友們紛紛表示學到了:原來好的作息表應該松弛有度、勞逸結合、内容明确。
許多孩子一放寒暑假,作息亂套、渾渾噩噩,正是因為他們不太明确自己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
因而,在制定寒假作息表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從寒假目标、寒假任務、自己的興趣和意願等,聆聽孩子想法,闡釋自己期望,最後綜合平衡後,把每天的大緻作息制定下來。
小學時期,是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迅速發展的時期,孩子的參與感和自主感非常重要,孩子主動參與,自律性更強,對計劃的執行落實也會更好。
我家孩子寒假喜歡睡懶覺,不喜歡午睡,所以睡覺、午休的時間比上學時放松,但與學校作息大緻還是同步。孩子想法多,自主性強,所以自由活動時間較多,但學習上基本每日有任務,可以持續有收獲。
因為明确知道自己每天需要做什麼,偶爾因為參與一些過年活動中斷,孩子也能主動及時補上相關任務。這是最讓我感到欣慰的。
總的來說,幾年下來,孩子的學習狀态一直都非常好,開學前也無需特别調整。
寒暑假計劃提前做,并及時監督落實,你會發現,你收獲的驚喜會很多。
02 學習少量多次,任務細化,注意勞逸結合
孩子大腦長時間保持興奮,就會感到疲勞,而且他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研究發現,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一般集中注意力是在20分鐘左右,10-12歲的孩子為25分鐘,12歲以上可以達到30分鐘。
所以在制定作息表時,我和孩子會先将寒假的作業總量列出,除去走親訪友、外出活動的時間後,再将作業均攤到每日的學習時間,
在早上9:00-10:00,大腦注意力高,邏輯思維強的時間段,孩子喜歡做數學計算、應用及語文的閱讀題;下午15:00-16:00,孩子喜歡做語文字、詞、句的積累和記背英語單詞,因為發現這時間段記憶效果好;飯前的17:00-18:00孩子心情相對比較放松,于是就安排寫作與英語口語打卡。
我們學習的最高時長設定不超過1小時,在某項作業完成後,孩子會休息5-10分鐘,喝個水、上個廁所,吃點東西,聽首歌甚至出來聊幾句,都可以,然後再繼續新的學習任務。
心理學家陳墨說,孩子的皮條拉得太緊,很容易崩掉。
經過了一學期的緊張學習,寒假孩子需要休息和調整。每日安排學習任務意在溫故知新,保持一定學習節奏。所以爸爸媽媽真的不必給孩子加壓加碼,額外布置太多作業。
另外,為了讓孩子勞逸結合,假期安排學習時不妨考慮學科任務穿插、讀、寫、講、練結合,課業學習與興趣拓展(如樂高、繪畫、下棋、歌舞學習等)混搭,多形式、多内容、動靜結合的學習安排,孩子學習興趣更大,效果也會更好。
03 閱讀除了量的積累,别忘了做質的深化
閱讀的重要性,許多父母都已經意識到。因此,許多父母都有意識地利用閑暇時間,尤其是假期來拓展閱讀量,引導孩子多讀書。
然而進入四年級後,很多父母也會困惑地發現,孩子的閱讀量雖然不少,理解和表達能力卻一般,語文成績也和閱讀量并不相稱。
這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孩子的閱讀量雖然是上來了,但是質卻沒有提高。孩子們在閱讀時淺嘗辄止,那些優秀書籍的精華吸收自然就很有限。
平日裡,受時間和精力所限,經典閱讀很難深入。而寒假則是一個非常好的彌補機會。
每天設定一定的閱讀時間,鼓勵孩子多閱讀、廣閱讀。自然、曆史、科學、軍事、人文、地理……多帶孩子去讀書館,多讓孩子多接觸各類書籍,既可以培養閱讀興趣,也有助于孩子知識的擴展和融會貫通。
在假期裡,我和孩子常常會就某一本書,談談各自閱讀後的體會、感悟與收獲,甚至我們還會一起對書中的字詞運用、寫作手法、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環境描寫等進行賞析分享,分析可能不專業,但是這種思考與表達,孩子會非常受益。
04 堅持每日運動,促進身心健康
調查顯示,我國兒童和青少年的運動不足比例在80%-90%之間,且運動缺乏已經成為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許多網友在近日的“運動給你帶來了什麼改變”微博話題裡分享了運動給自己帶來的積極改變。
更好的身材,更棒的體能,更活力的精神狀态,更重要的是,運動的堅持,會讓人越來越自律,生活也會更積極健康。
冬日寒冷,孩子如果像花朵一樣窩在溫室裡,缺了自然的接觸,少了運動鍛煉,體質往往會下降,甚至還會出現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
賓夕法尼亞州的研究人員在《運動心理學期刊》裡指出,運動尤其是戶外運動可以更多地讓人保持興奮和激情,提高免疫力,提高幸福指數,促進身心健康。
國家對小學生每天運動量的規定,是每天應該不小于1個小時。
寒假裡,大家可以試試像我家一樣,分多次組織跳繩、跑步、籃球、羽毛球等各種運動,每天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你會發現,孩子從運動的堅持中,收獲的不僅是健康快樂,學習效率也會更好。
05 學做飯菜,分擔家務
近日,“租戶連吃9天方便面得到居民幫助”的新聞上了熱搜。
原以為主人公是因為隔離物資未儲備,吃不上飯菜,結果細看新聞才發現,這位因疫情隔離在家的董先生,是有收到小區物業送來的免費愛心菜的。
但是因為不會做飯,無從下手,迫于無奈,他隻能連吃9天的方便面,最後不得已求助小區居民,在視頻指導下學做飯菜,才終于結束了“泡面”生活。
據悉,這位董先生是在職研究生,是高學曆人才。但是從未學過燒飯做菜的他,在疫情面前,讓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困境。
做父母的,愛孩子,不是替他包辦一切,而是要未雨綢缪,從小讓他們學會生活的基本技能。
現在小學各階段都有生活技能的學習要求布置。可惜很多家長舍不得用孩子,完成形式上打卡後,孩子往往就再無實踐機會。
孩子其實是很願意幫父母幹活的,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己是有價值的。所以像掃地、拖地、洗碗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就放手讓孩子去做。
做菜時多讓孩子打下手,幫助淘米、洗菜、摘菜。寒假更可以帶他們進廚房,學習做飯燒菜。我家孩子四年級,現在簡單地煎個雞蛋、炒個青菜、炖個湯什麼的已經沒什麼問題。偶爾,還喜歡自己下廚弄個東西吃,她開心,我也高興。
孩子學做飯燒菜,分擔家務,是生存能力的訓練和獨立能力的培養。愛孩子,對孩子負責,除了學習,更要讓孩子學會生活。
寒假,是孩子休息和調整的時間,也是拓展和體驗的時間。
寒假開啟,和孩子一起确定寒假作息表,他們在一次次實踐中學會時間管理,學會自我規劃,才能在未來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