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長短,與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有關:
①春分-夏至-秋分(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晝長的變化為:12h——(>12h)——12h,北半球緯度越高,晝長越長,北極點附近出現極晝;
②秋分-冬至-春分(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晝長的變化為:12h——(<12h)——12h,北半球緯度越低,晝長越長,北極點附近出現極夜。
圖1 晝夜長短的變化
下圖四條曲線,分别表示四地3月21日~6月30日的日出時間。讀下圖,回答3~4題。
3、圖中四地緯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②①④③
4、下列關于④地的說法,正确的是( )
A.位于南半球中緯度
B.在圖中所示時間内,白晝越來越長
C.一定處于冰川覆蓋的地區
D.不可能有陽光直射的現象
答案:B、D
精講精析:(1)分析各地的緯度。【1】從圖中可以看出,3月21日為春分,全球晝夜等長,各地都是6點日出;【2】從3月21日到6月30日,即從春分開始,到夏至(6月22日左右),然後經過夏至。即太陽直射點一直位于北半球(赤道——>北回歸線——>稍向南以東),北半球所有地區晝長夜短;【3】随着太陽直射點由赤道向北回歸線移動,北極點首先出現極晝,之後80°N、70°N、66°34′N,即從北極點開始,極晝範圍逐漸擴大至北極圈;【4】因此北極點首先是極晝,即0點日出;其次80°N、70°N...依次出現極晝,0點日出;圖中①②③依次為0點日出,因此緯度①>②>③;【5】圖中④地沒有0點日出,即沒有出現極晝現象,因此④地位于北極圈以南,因此緯度最低。因此四地的緯度①>②>③>④,即由低到高為④③②①,選項B正确。
(2)分析④地的位置。【1】從圖中可以看出,夏至時④地大約3點日出,因此晝長=(12-3)×2=18小時;【2】此時為夏至,晨昏線與赤道、北極圈相交,赤道晝長為12小時(晝夜平分),北極圈晝長為24小時(極晝),因此該地晝長(18小時)恰好位于赤道和北極圈之間,因此緯度也大約位于這二者之間,即該地緯度≈(0° 66°34′N)÷2=33°17′N;【3】因此該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緯度,選項A錯誤;圖中所示為春分-夏至-夏至後,因此晝長:12h-大于12h-小于12h,即先增加後減小,選項B錯誤(也可以由日出時間計算,日出時間先減小後增加,晝長=(12-日出)÷2,即晝長與日出呈反比,先增加後減小);【4】④地緯度較低,除非位于該海拔地區,才可能有冰川覆蓋,選項C正确;【5】④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因此不會有太陽直射,選項D正确。
本節例題的難度較大,解題思路為:①根據各地的日出時間,并結合各地進入極晝的早晚,判斷各地的緯度高低;②根據夏至的日出時間,計算晝長,并根據夏至時赤道和北極圈的晝長,大緻估算該地的緯度,進而判斷是否有太陽直射。
日出、日落的時間,與晝長的關系為:
①日出時間=12:00-(晝長÷2)
②日落時間=12:00 (晝長÷2)
不同的季節,太陽日出、日落的方位不同。以北半球為例,日出日落方向為:
①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東北日出、西北日落;
②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東南日出、西南日落;
③春分/秋分:正東日出、正西日落。
南半球的日出、日落方位與北半球相同,但北半球的太陽運動軌迹向南偏移,南半球的太陽運動軌迹向北偏移。
圖2 日出、日落的方位
【每晚20:00,每日一題,學好地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