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水流觞(shāng),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後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一種雅事。夏曆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úxì)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這種傳統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據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昔周公蔔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雲'羽觞随流波'。” 上巳節,節期三月初三日,又稱“重三”、“春禊”。“曲水流觞”之俗,溯其源流,得從三月上巳這一古老風俗說起。
上巳,是指夏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它是我國古代一個祓除禍災,祈降吉福的節日。遠在秦漢以前的周代,已有水濱祓禊之俗。朝廷指定專職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是祓除病氣和不祥;禊,是修潔、淨身。祓禊是通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兇疾的一種祭祀儀式。
到了漢時,三月上巳,才确定為節。每逢該日,官民都去水邊洗濯。不僅漢族民間風行,連帝王後妃也去臨水除垢,祓除不祥。後來,此俗又進一步演變為臨水宴飲。魏晉以後,才将上巳節正式改定為夏曆三月初三為春禊,作為歲時節令中的重要節日。所有臨水祓禊及水濱宴會活動都在這天進行。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晉代貴族、會稽内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位全國軍政高官,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觞”活動,引為千古佳話。這一儒風雅俗,一直留傳至今。
當時,王羲之等在舉行修禊祭祀儀式後,在蘭亭清溪兩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遊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觞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得即興賦詩并飲酒。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而《蘭亭集序》也被稱為“禊帖”。
“曲水流觞” 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歡慶和娛樂,二是祈福免災。同時也不得不感歎,古人真會玩,而且玩的雅緻、脫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