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個演員會不會演戲,怎麼看?說白了,就是看細節,細節很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一出戲早已讓人熟爛于心,卻還有人在反複翻看的原因之一。我感覺,細節這東西是越品越帶勁的,最後品着品着就會發現演員和戲中人物有一種曲也通意也通的默契感。
我曾聽聞過這麼一個趣事,鄭長和有次演出《上金銮》這折戲,一級一級的上着台階,上到最後忘了數自己上了多少級,下金銮時他不允許自己不如數而下啊,擔心被觀衆抓住小辮子啊,急中生智就讓自己從金銮殿上“摔”了下來。這個故事聽起來也許會讓人覺得這人挺一根筋的,但其實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老一輩演員在細節上嚴謹的态度。該情節是否有幾分杜撰不得而知,倒可以考究下我們都還熟悉的幾位老藝術們的表演。
第一個我要說的是王英蓉老師。她是我的“初戀”來着,《張文秀》算是我的入門劇目,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翻出來溫故而知新,一為當年情懷,二為她在舞台上的細膩。梁王二人80年代版本的《張文秀》大家是不陌生的,細在哪裡,一看便知,我不贅言了,扯一些鮮為人知的說。一位朋友曾經問我,《閨勸》這折戲,三姐“金烏欲墜隐西山”一大段古腔唱完,然後就百無聊賴的坐下沉思了,接着大姐二姐上樓來,三姐什麼時候該起身來迎?話外之音說明了當中藏有乾坤,我來了興緻。他告訴我,英蓉老師解析過,三姐應該在兩姐上樓時那“咚嚓嚓”的鑼鼓介中起身,因為古時未出嫁的小姐住在閣樓之上,這時候大姐二姐上樓,木闆做的樓梯會發出聲響,順帶一點震動,她一個人安靜的坐着是能感覺得到有人上樓的,所以第一反應該先是站起,聽到人聲她再轉身相迎,早了不行,顯得故作姿态,也不嚴謹,晚了也不行,顯得傲驕怠慢了。我挺驚訝,沒想過英蓉老師能把細節摳得那麼細,這點,你不認真對照着各版本的《閨勸》重複看是發現不了問題的,但是你一旦把這些細節給品出來,也就為演員的心思缜密而歎服。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找找06年“瓊劇界為貧困大學生慈善義演”這場晚會來看看,英蓉老師與吳多東當年合作演出了《偷包袱》這段折子,我記得,英蓉老師在門外有一個拾石子動作,這個動作是她本人所演的其它幾個版本的視頻資料裡沒有出現過的,即,屈膝半蹲,左手水袖一抛,以此同時,舒展開來的水袖遮着正在拾石子的右手上。不要小看這樣蜻蜓點水般的小動作,人物的身份、禮儀、情境全部都在這一拾一遮裡了,大家閨秀的優雅與矜持,躍然眼前。
接下來我要說梁家樑老師了。家樑老師的細節,我不提《張文秀》,也不提《百花公主》,盡管這裡面的細節比比皆是,我就提提大家都關注得比較少的《搜書院》。第二場戲《遇書生》,張日文遊覽五公祠,在抄錄碑文時,正巧美人風筝飄落在地上,他是怎麼去拾風筝的?先是一怔,然後雙手撩起長袍,跨步一個大轉身,告訴觀衆,他越過了地上的障礙,然後屈膝彎腰,一手拾起風筝,一手托着風筝線,走到舞台中央,念“看它斷線飄零”時,捏着風筝線的拇指與食指還順着斷線這麼一捋,“真是可惜可惜啊”,再一個三下五除二的甩袖為美人風筝撣去塵土。文雅的動作不多不少,卻書生氣十足,品起來就是那麼熨帖,現在哪個演員拾個東西還有那麼多層次,那麼多套路來表演的?再看《談新詞》一場,張日文在聽紫莺泣訴喬裝的苦情時,家樑老師的表現是,耳朵在聽,但是眼睛又不住地、緊張地往門外張望,顯出了不安之色,一轉頭,見紫莺正在施禮,習慣性扶起,“男女授受不親”的意識使他閃電般的就收回了自己的雙手,迅速轉移目光,側身、低頭、搓手,掩飾自己的尴尬與羞澀。看看,每個動作都是細節,都在表達人物的心理,張日文的驚疑、哀憐、慌張、持重、憨厚在這一組流暢的動作中便全部都流露了出來。這就是戲,這就是細節啊!
很多人對李桂琴老師的《張文秀》不感冒,這我可以理解,各花入各眼,實在不能強求,畢竟英蓉老師的珠玉在前,但要因此而下結論桂琴老師不會演戲,我就呵呵呵了。我曾經給大家舉過不少桂琴老師演戲細節的例子,還是《閨勸》一場,大家看看,大姐二姐一個勁的在說馬家如何如何好,桂琴老師為了表演出自己的漫不經心和不屑倔強,她用一個擺弄花草的動作來表現,有這個動作本來就很走心了,更走心的是擺弄花草後,人家還會撣撣手上的花粉。雷同的情節,還有《百花贈劍》一場,江花右給百花奉茶,百花聞到酒氣,懷疑是從花右身上而來,她通過按懷、飲茶去試探花右,這一組動作下來,端着的茶水自然會灑啊,所以桂琴老師放下茶杯後同樣的撥動玉指輕彈手上的水珠,可見,細節來源于生活,細節來源于習慣!同樣在這場戲中,準備閱讀海俊的文章時,桂琴老師是怎麼做的?先是把桌上的燈座移向前來,再将燈光從暗調到亮,這裡,你不難發現她的眼睛落點做了微調,從燈芯處擡眼轉而緩緩地把視覺轉移到了亮了的四周。這樣的動作夠不夠生活化?這不是源自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程式”嗎?說白了,像桂琴老師演戲的那麼精細,任何演員要有這種細緻,想罵你都沒法罵,畢竟人家是動了腦子,花了心思的啊!
我一直認為,現在的戲“看”可以,但是别跟我提“品”這個字,真的,經不住!當下的演出,大都是“不拘小節”的,你想看老藝術家們的這種表演細節,沒得看的啊,除非抱老視頻啃去,看現場是不大現實了!有細節的年輕演員,大家數數,真沒幾個!現在的演員都注重什麼翻跟鬥、打水袖、一字馬、下腰去了,現狀就是這樣,這類所謂的高難度動作,才能得到叫好聲啊,誰還在跑圓場、上舟、上馬,關門、開窗等細節上下功夫?但話又說回來,戲曲畢竟不是雜技,點到為止就可以了,過分強調反而變得嘩衆取寵,應多研究點細節上的東西!跟一個朋友聊天,他說現在的演員退步跟觀衆欣賞水平有很大的關系,觀衆都看不懂Ta演到位了,Ta有沒有細節還有什麼意義?我挺認同這句話的,的确,看戲的人都沒要求了,難道演戲的人還會有自律精神嗎?政府要想振興戲曲的話,提高觀衆鑒賞力是很必要的,觀衆有了要求,演員才有動力,如果觀衆就滿足于演員長得好看、聲音好啊這些東西,戲曲的技藝遲早會遺失完的,而且觀衆欣賞水平上來了,大家就是争論也能吵點高級點的東西,也能說出個所以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