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明天就是臘月初八,到時大街小巷撲面而來的,都是臘八粥的甜香。這甜香,氤氲着家的味道,也醞釀着春節的喜樂。
老北京人為何這般重視臘八節?這一天除了喝臘八粥外還有哪些習俗?今兒個我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臘八節有哪些好玩的習俗!您那邊又是怎樣過臘八的呢?
臘八節這天要喝臘八粥,煮粥布施衆人,較流行的說法是紀念佛祖的徹悟和得道,也有“紀念嶽飛”和“朱元璋禦賜”之說。
明朝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說:“宛俗以十二月初八為臘八,雜玉米并諸果煮粥相饋送。”
臘八節從寺廟擴展到民間;從明朝皇帝在臘八日向文武百官賞賜宮内煮的“臘八禦粥”,到清朝在雍和宮用大銅鍋煮臘八粥,無論是供佛、賜文武百官,還是施舍給百姓,都是為了祈盼上蒼保佑,祥瑞盛世,國泰民安。
雖然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但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 民間煮粥要用各色米豆(黃米、白米、江米、小米、紅江豆),加上菱角、芡實、棗、栗、蓮子等,臘月初七夜裡就開始煮,到臘八天亮的時候,粥裡各種米豆就煮爛了,粥也煮好了,再撒上染成紅色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葡萄作為點綴。
煮好的粥并非自己獨享,要先給祖先、神佛供上,然後配上腌白菜等小菜于中午之前饋贈親友。據說腌白菜是否美味,預示着送粥之家的盛衰。連家裡飼養的一幹貓犬雞雛也都喂給臘八粥喝。
臘八蒜也叫臘八醋,做法十分簡單。民間往往在臘八這一天取小壇罐倒入醋,再把蒜剝好洗淨,浸泡到醋裡,封而藏之,等到除夕之日(一說正月初)取食,彼時蒜青翠可愛,醋的酸味滲入蒜裡,蒜的辣味也浸到醋裡,十分美味,是下飯就菜的好選擇。
關于老北京用醋或酒泡“蒜”的食俗,還有一種說法。這要從與“蒜”諧音的“算”字說起。舊京時各家商号店鋪有在年前臘月結賬的習俗,即要算一年的收支盈虧,查算一下自家所欠外債和應收貨款債款。當時,一般是在臘八日這天起查算,正如俗語說的“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事辦”,舊京時稱把臘八節也稱“臘八算”。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産。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将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省黃山市黟縣的民間風味特産,也是臘八節的食俗。在臘八前後,黟縣家家戶戶都要曬制豆腐,久而久之,民間将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由大豆、辣椒、五香等原料經傳統手工藝精制而成,有“素火腿”之稱。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松軟,鹹中帶甜,又香又鮮。
我國北方一些不産或少産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在陝西關中西部鳳翔一帶,在“臘日”的頭一天早上太陽出來之前,全家同吃臘八面。還要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日祭竈以後。陝西關中東部的華陰、華縣和潼關等縣,也有吃臘八面的習俗。因“辣”、“臘”同音。臘八面均以家庭為主,各種主、輔料按需配制。
在民間也有吃“臘八冰”的民俗。
藏冰鑿冰的習俗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二之日(指周曆二月。即夏曆十二月。)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淩陰。”
吃臘八冰是在臘八的前一兩天用陶瓷盆盛滿冷開水,并放在院中結成冰,待臘八這天早上磕出冰塊全家分食之,舊時的說法是“吃了臘八冰,來年一年不肚疼”,這當然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康熙《大興縣志》載:“十二月八日,先期鑿冰,納窖中。”
清代震鈞撰《天咫偶聞》:“都城内外,如地安門外火神廟後,德勝門外西,阜成門外北,宣武門外西,崇文門外東,朝陽門外南,皆有冰窖,以歲十二月藏冰,來歲入伏頒冰。”
每年三九以後,都城各處修窖存冰,以鐵錐打冰,一方冰寬一尺多,長二尺。到了來年夏天入伏的時候皇帝頒冰給群臣。當時人還把蘋果等水果藏在冰窖裡,入春拿到市場上售賣。
現在家家戶戶都有電冰箱,再也不需要藏冰了。冰這種東西再也不是達官貴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過去取冰的地點也多半都改成了冰場,供普通市民娛樂休閑。
在過去,臘八這天老北京還有個不成文的習俗,那就是聘閨女、娶媳婦。當時的老百姓認為臘月是大喜臨門的季節,俗稱為吉臘月,而臘月初八又是最喜慶吉祥的好日子,所以百姓家多在這一天辦喜事,或選擇這天為訂婚日以示吉慶。
每到這天,老北京的街巷裡常有吹打着吉慶樂曲的婚嫁儀仗隊伍在人群中穿行,孩子們一邊跑着跳着,一邊唱着這句歌謠:“臘八臘八日子好,多少大姑改大嫂。”
從先秦開始,臘八節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的習俗。而且,臘八節還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節日。所以,在臘八節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靈、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頭。
其實不管臘八吃什麼
不管臘八有什麼習俗
總會有人
為你立黃昏,問你粥可溫
過了臘八就是年
今年,記得早點回家
來源:京城新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