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适合有一定訓練經驗或者遇到瓶頸的老鐵
關鍵詞:輕重量;大重量;圍度
小編簡評:健身不是堆重量,定期改變訓練方式刺激肌肉
健身不是一場成績的較量。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錯覺,認為用的重量越大,自己的圍度也會跟着變大?逐漸把健身當成舉重比賽…
隻要細心觀察,健身房裡圍度比較發達的老鐵,他們用的重量也沒有驚人的大,而确實讓肌肉增長的反而是掌握了這些訓練要領。
我相信,過去的時間你都在使用大重量,至少在健身房中使用了力所能及的最大重量。但因為大環境變化,訓練也産生了一些變化。有些老鐵不得不進行居家健身,反而徹底解放了自己。
不用擔心因為自己的訓練而影響到其他人,或者吓到身邊訓練的小夥伴;也不必擔心看起來弱雞,對自己的健身理念是一種解放:你可以嘗試各種新奇的訓練動作,嘗試各種經常被忽視的訓練計劃,其中之一,就是輕重量進行力量訓練,可能是非常輕的重量。
強調對自己訓練有效,對其他人也一樣有用?
當聽到某種訓練方法、組數/次數、動作範圍适合全部人用,就需要開始産生懷疑。每個人都不一樣,擁有獨一無二的身體結構,隻有分享經驗的人才适合他提出的所有訓練經驗。
比如一位老鐵最滿意的是練臀,而對于其他人來說,也許是最差的,這一點也不意外;再比如,你在二頭肌的訓練中特别容易找到感覺,對别人來說,可能是三角肌前束容易找到感覺。
我們會稱這種為“欺騙性原則”。簡單來說,就是某個身體部位(如胸肌、二頭肌、臀大肌、小腿等),他練得特别好,就被認為他是這個部位的訓練專家。
而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某個人,他的小腿練得很不錯,原因是遺傳傾向。他們從父母一方或雙方獲得了大量的特定基因,這些特定基因指示它們的細胞mRNA和tRNA從小就持續将氨基酸補充到小腿肌肉上,并且很有可能,他們壓根就不練針對小腿肌肉的動作。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聽大神的意見呢?他們的經驗不一定适用于我們啊。
至于解釋肌肉生長因素的科學研究,可以提供哪些方式對大多數人都有效的訓練指導。但是這些研究,也常常被一系列關于年齡、性别和訓練經驗等特殊的情況所混淆,比如腳掌大的人做深蹲可能比腳掌小的蹲腿更好。
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人與分享健身經驗的老鐵有相似的經曆,比如臂長長短相近,肌肉纖維比例相似,那麼兩個人的神經系統調整也相似。
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判斷的方法隻有不斷實驗。就算兩個人的身體相似性隻有“都是直立動物”和“都喜歡吃肌肉”兩點,但是,舉更輕的重量,也可以增肌這條原則也适用于不少人。
要麼舉大重量,要麼收拾回家?
标準的健身哲學是“要麼舉大重量,要麼收拾回家”,這似乎是正确的,對于不斷企圖變大的老鐵,這是他們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他們訓練的時候,就假設明天是世界末日,所以練得很投入。
提出現代舉重理論的杜克·卡哈納莫庫威廉·克雷默在其2004年的論文中強調,使用大重量是絕對有必要的,這樣才能募集最大數量的肌肉運動單位,從而充分發揮肌肉的生長潛力。
也有人認為,舉鐵會産生生長激素和睾酮的大量釋放,這兩者會協同作用,然後滋養肌肉。但這都不一定是對的。
正如之前無數次強調過,幾乎任何方式,甚至用個錘子敲自己的頭,都會釋放生長激素。生長激素誘導肌肉生長的關鍵是激素的持續超正常增加,而不是短暫的釋放,睾酮也是如此。雖然大重量會引起訓練後的睾酮激增,但我們需要持續的激增才能獲得增肌的益處。
大多數老鐵從開始練就接受“要麼舉大重量,要麼收拾回家”的想法影響,但最近的研究已經産生了一些影響。足夠多的研究得出相同的結論,越與自己認知不尋常的,就越有可能是事實發生的。
研究表明,訓練到力竭或接近力竭,對肌肉生長(而不是力量)比使用大重量更重要。做盡可能多的次數,哪怕使用的重量不大,最終也會募集到與舉大重量一樣多的運動單位,因此“要麼舉大重量,要麼收拾回家”不再是健身的守則了。
現在,沒必要收拾回家了,隻要訓練一組做到接近力竭,練完可以享受一份美味的乳清蛋白。
研究還發現,做一組25次到35次的肌肉力竭訓練(使用很輕的重量)和做8到12次常規重量的力竭訓練效果相當。而對于二頭肌來說,高次數的訓練效果更好,他們增加的圍度高達8.6%,而進行低次數、大重量的隻有5.3%
另外一項實驗也發現,用輕重量進行高次數(20-25次)的訓練與用中等重量做8-12次,兩者的訓練效果相當。兩個實驗的理論是什麼?訓練容量(次數乘以重量)與訓練強度(1RM的百分比)一樣重要。
高次數訓練,重量一般使用1RM的30%到50%,而低次數訓練,重量一般使用1RM的75% 到90%。再對比一項研究,用1RM重量的20%、40%、60%、75%和90%進行實驗,發現1RM的60%是一個很神奇的數字,刺激蛋白質合成的程度高于其他重量。
選擇百分比重量需要首先确定1RM的重量,然後做記錄,計算要使用多大的重量。每個人都測量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我建議是,對于有幾個月/幾年的舉鐵經驗的老鐵來說,使用直覺來選擇重量,選擇高次數的訓練。可能隻需要一兩組就搞清楚了,比起找到自己1RM的重量更快。
用輕重量訓練的好處是什麼?
1. 肌肉募集的機會更多
每次增加負重越大時,目标肌肉孤立訓練的感覺就越少。如果是一個非常大的重量,就需要身體其他肌肉協調做工來完成。典型的例子就是大重量的二頭彎舉,很少有人在一組的最後一個時,身體沒有後仰借力的,最後反而用背部的豎直肌給予力量支撐?
輕重量訓練二頭肌,會比大重量訓練增長更快。做胸推時也是如此,卧推的重量越大,三頭參與也會越大。
用較輕的重量可以讓目标肌肉大部分直接做工,如果練背時找不到背部的發力,選擇一個可以做15、20甚至25次的重量,這樣更容易感覺到背部肌肉的發力和燃燒。
2. 持續使用大重量,很容易會傷害到自己
大多數訓練都使用大重量,尤其是在力竭時,會使身體難以承受。肩關節、膝關節和髋關節都會拼命磨損、并且肌腱磨損、軟骨乳化等。
而輕重量呢?就算練到自己暈倒,對關節的磨損較少,更多是肌纖維的撕裂,也是我們想要的。
3. 等效的增肌
根據經驗,輕重量會産生大重量相等的肌肉增長。大多數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使用輕重量不會帶來與使用大重量相同的力量增益。看看那些力量舉運動員、大力士等等,他們就算不依賴大重量的訓練,圍度也可以練很大。
在這裡,我們并不讨論他們,而隻是讨論訓練的主要目标——肌肥大。
輕重量訓練的一個提醒高次數、低重量訓練取得好的效果,可能歸功于對肌肉的新刺激。
長期使用同樣的訓練順序、相同的次數、相同的握距或站距進行相同的力量訓練,身體就會慢慢适應。神經系統變得“敏感”,并高度聯系到某個訓練計劃,最後,肌纖維更少被募集,更少的力量被使用,對身體的總體發揮也變差了。
就算成為一套訓練的專家,但在一定時間内就止步不前了。這時候,如果使用一種新的肌肉刺激方法,比如使用高次數和輕重量,就會把習慣的肌肉叫醒,迫使肌肉變得越來越強壯,在有難度的訓練中變強。
所以,對于肌肉的新刺激,是不會減少常規訓練的刺激,取而代之的是,給了我們另一個将訓練周期化的理由,使用高次數/更輕重量的訓練周期——練到力竭或接近力竭——獲得新的神經興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