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發自内心的呐喊,一個民族的偉大複興離不開文化的複興,文化的強盛。學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傳承文化,促進人的發展。人類文明和民族文化需要借助學校的主陣地進行傳承。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理應将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學校的基本職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和”。“和合教育”是我校結合學校發展現狀明确提出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合”,從學校内涵發展上凸顯“和合文化”理念,以一個中心四個方面努力建構和合教育體系,即以和諧高效的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和禮養正的德育品牌,和樂海納的學校課程,和美豐潤的學校文化,和善向上的團隊建設為依托,着力構建和諧幸福的現代化學校。
(一)“和”的字源分析
1.“和”的本義
“和”,異體為“龢”。漢字簡化前,“龢”與“和”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和”為形聲字,從口,禾聲。 小篆“和”可視為由“千”、“人”、“口”組成。千人一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和諧也。“和”的本義是和諧、協調。表此義項時讀作“hé”。《說文▪口部》:“和,相應也。”“禾”為麻、黍、稷、麥、豆等五谷的總稱;“口”為進食的器官和發聲的主要器官之一。五谷為生存之本,隻有五谷豐登、豐衣足食,天下方能和諧安定。五谷為素食,口吃五谷,寓意不殺生。“和”在人和自然問題的認識和處理上,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龢”為形聲字,從龠,禾聲。“龠”是一種管樂器。“龠”中有三“口”,“三”為衆,意為多個出氣發聲之口,衆口齊鳴,莺歌燕舞;“冊”意指很多樂管依次排列,“亼”為集合、聚集。因此“龢”指多人一同吹奏樂器,節奏一緻,旋律和諧。具體到人與事,則為和睦、和順、和煦、調和、祥和。“和”是天、地、人之間的協調與統一。
2.古代典籍中的“和”
“和”是天地的法則,也是做人的道理。自然環境講“和”,萬物共生共榮;人際關系講“和”,大家和睦相處;吃飯做菜講“和”,營養均衡,滋味調和;修身養性講“和”,不焦不躁,心情怡和。和諧使自然和人生都處在恰當的黃金分割點上,優美而惬意。
“和”有和諧、調和的意思,後來又加上了唱和、和答等含意。雖範圍有所擴大,但未離本義,“一唱一和”就是這個意思。《易·中孚》:“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一隻鶴鳥在樹陰下鳴叫,它的好夥伴聲聲應和:我有好酒,想與你一起享用。在聲音上,這是鳥類之間的互相唱和。在畫面上,這是一幅生态和諧的美好圖景,讓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妙。《老子》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和”有溫和的意思,取中和、不偏重之意。又可做動詞,指攪拌、混合。表此義項時讀作“huò”。沈括《夢溪筆談》:“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而當表示将粉狀物加液體後攪拌或揉弄使之粘在一起時,則讀“huó”,如和面、和泥等。“和”也讀“hú”音,是打麻将或鬥紙牌用語,表示赢了。
“和”有和諧、和睦、不争之意。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保持社會和諧。《孟子·公孫醜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兵将的團結一緻。範仲淹《嶽陽樓記》:“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政事通達,百姓和睦安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會興盛。傳統京劇《将相和》以“和”字為綱,從廉頗的不平、挑釁,蔺相如的隐忍、退讓,到廉頗負荊請罪、将相和好的情節,講述了老将廉頗與賢相蔺相如盡棄前嫌、共扶社稷的千古佳話。
“和”還指天氣溫和或人的态度謙和。《嶽陽樓記》中有“春和景明”之句。春日晴和,陽光明媚。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與之論辯,言和而色夷。”說話謙和,臉色平易。謙和的态度就好像和煦的春風,使人心平氣和,許多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和”同樣也是人體健康的标準。傳統醫學有“平人”(《素問·平人氣象論》)之說。“平人”指氣血調和的健康人。中醫理論認為,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标志,失“和”就會失去健康。健康和疾病是相對而言的,故在診斷方法上,古人利用健康人平靜的呼吸、脈搏和脈象等正常生理特征,與患者進行比較、對比,作為判别病症的依據之一。在治療上,中醫理念就是以調和、調理為手段,以使人體重新獲得平衡,恢複健康。
除了身體的調和、調理之外,人心也須調和。大地之美,要靠地、水、火、風相調和;人心之美,要靠心、氣、愛、力去調節;人與人之間,心要和,氣要和,愛要和,力要和。隻有這些都達到和諧統一,再加上外在身體的強壯,才是真正健康之人。凡事當以和為貴:世界需要和平,社會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睦,人與人相處需要和氣,而身體也隻有氣血調和、陰陽平和方能延年益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