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啊,我真的好不會談戀愛哦,有時候也會被自己這張笨嘴氣到!”
後台有位女生朋友和熊說,她今年28歲,7月份和男朋友确定關系,終于撕掉“母胎solo”的标簽。
可能是第一次戀愛,在感情中她總是特别擰巴,話也不會好好講。
七夕的時候,收到男朋友的花明明特别開心,但收花那一刻,卻特别欠地說了句:“買花幹啥呀,浪費錢!”
男朋友興高采烈地做美食攻略,帶她去吃各種各樣的餐廳,她的嘴巴卻經常比腦子快:“也不咋地嘛,還要排隊。”
“啊也不知道我這是什麼奇葩性格,就……很多時候很愛說反話。這毛病怎麼改啊?
可能大家乍一看,這姑娘咋這麼奇怪呢?
但據熊觀察,現實生活中還蠻多這種“不太會談戀愛”的朋友的——
「明明很愛他,卻處不好和他的關系。」
她們總把戀愛當成一個人的事,而忽略了,戀愛其實像打乒乓球一樣,需要有來有回。
而這一現象,也被一本書描述出來了。
喏,就是熊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本:《我想和你好好的:給年輕人的親密關系成長課》。
書的作者白福寶,是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師。
從事心理學研究、教學與實踐工作十多年,長期開設“婚前心理輔導”“變态心理學”“精神分析療法”“團體心理輔導”等課程,擁有豐富的心理咨詢經驗,撰寫過大量心理健康與咨詢方面的文章。
這本書裡,白老師指出,戀愛并非各自的愛,它必須得在關系中才能成立。
并且在書中,為我們列舉了一段戀愛從開始、确立關系,到走向婚姻殿堂,會經曆的種種事情,對年輕人特别有參考價值。
熊今天,就從中選取了6件大多數情侶在感情中會經曆的事,分享給大家;
希望大家,都能跳好愛情這場雙人舞呀~
表白:一段關系的開幕式。
在外人眼中,一對情侶在一起就是在一起了;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其實很多情侶對“确定關系”是模糊的:
“一段感情的開始到底需不需要表白?表白很重要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作者在書中反問了我們一個問題:
你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怎樣算是談戀愛?或者說,确立戀愛關系的标準是什麼?
有的人認為兩人在一起單獨看個電影或吃個飯就表示在約會了;也有的人認為牽手、接吻才是确立關系;還有的人認為即使發生了性關系都不能代表什麼。
作者分析說,因為男女之間的互動并不一定都夾雜着情愛因素,所以不同的人對于“戀愛”和“關系”的理解不總是一樣。
但是,如果因此認為感情就是心照不宣的,沒有說明白的必要,那麼很可能會造成有傷害性的誤會。
一方覺得“我們都這樣了,很顯然是情侶關系了啊!”
另一方卻覺得“不過是這樣而已,根本算不得什麼。”
一個人覺得無足輕重的關系,對另一個人來說卻已經越陷越深……
所以作者是建議我們,通過表白說出我們的感受和想法,是對自己和他人以及感情的一種負責,尤其到了兩個人相處已經有些超出一般朋友關系了的時候。
“表白是确認身份的一種儀式,感情中,有時候是需要一種契約式的關系,内心才會踏實,加深我們對關系的責任意識和認真态度。”
作者還說,表白也并不總是男人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認為女生主動追求愛情是不自愛、不自重的表現。
但作者說,但這種觀點本身就帶有性别偏見。
既然在情感關系中兩者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那麼表白的主動權就屬于雙方。
“主動表白反而是愛的能力、自重自愛的體現,尊重自己的感受,愛惜自己的情感,用于表達真實的自我。”
熊覺得,如作者所說的,相愛本身就有很大的運氣成分;
能夠好好表達愛的時候,就坦蕩、勇敢地去表達吧~(希望還沒正式對對方說喜歡的情侶朋友們,看到這條也記得去彌補一下噢)
兩個人的“孤獨”:
它從未真的消失。
人們墜入情網時,就如作者所形容這般——
愛情就好像一劑良藥注入體内,使心裡的那些孤單、恐懼瞬間都消失了。
認為愛似乎能治愈一切問題:隻要能找到一個愛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但作者說呀,戀愛帶給我們這種“治愈”的感覺常常是短暫的。
“戀愛帶來的那種強烈的興奮的感覺,最多能維持兩年左右。”
愛情有時讓我們不那麼孤單,但有時也讓我們感到更加孤獨,那種兩個人的孤獨甚至要比一個人的孤獨更加辛苦。
作者認為,即使愛情能夠讓我們短暫逃離孤獨之苦,但是孤獨永遠是自己的事。
“孤獨與生俱來,我們沒有辦法逃避,必須學會與它共處。”
隻有我們能承認自己的存在是孤獨的,并毅然地面對孤獨,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去愛他人。
被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送什麼花呀,多浪費錢。”
“你就知道耍這些沒用的。”
戀愛中的人們呀,總是很擰巴,不懂接受和回應被愛。
明明想表達感謝,卻用了責備的方式;
明明想靠近,卻又假裝推開……
為此,作者說,被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
而被愛包括接受,也包括準确回應。
收禮物時,明明心裡感動,但如果像上述這般做了負面的回應:心疼錢、不夠完美、不合心意……
這種不正确的回應,常常讓伴侶對自己的愛的方式感到困惑,好像無論自己怎麼做,對方都不會滿意,還不如什麼都不做。
久而久之,雙方都不在有愛的表達,愛的熱情也越來越少。
那麼,要怎麼樣做出準确的回應呢?
“常常換位思考,尊重對方的想法,感受對方的感受。”
作者說,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對伴侶的回應可能對對方的熱情和積極性是一種打擊時,可以和伴侶坦誠交流自己的感受;
讓他(她)明白你感受到他(她)的愛,内心很感動,但是由于你自身的某些原因,幸福的時候總是會摻雜一些複雜的感受,讓自己不安、恐懼和焦慮。
争吵:愛情的最受考驗的階段。
在一起久了之後,我們可能會發現對方不是萬能的:
不會做飯,不會換燈泡,不會幫忙洗碗。
還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
不洗腳就上床,睡覺打呼噜……以前覺得很可愛的“小怪癖”,随着時間變得很惱人。
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活習慣的不同引發争吵,不斷消耗着彼此的激情和耐性。
對此,作者是這麼分析的——
在戀愛時,我們眼中隻有對方的美好,心中可以容得下大海,經常忽視對方的不好和軟弱,會為對方的一切行為做出所謂的合理解釋,同時你也會把自己的弱點和不良嗜好隐藏起來。
“真正帶給你痛苦的并不是你的伴侶,而是你對伴侶的期待。”
在作者看來,當兩個人的距離靠近,曾經的期待就會逐漸落空,争吵也就自然而然。
但是,争吵正是一段感情的真正考驗;
這個階段,放下投射,放下對對方的幻想和不切實際的期望,面對并接納自己和對方最真實的内在,感情才能長久噢~
愛情 vs 面包:愛情的永恒問題。
成年人的愛情,自然繞不開“錢”這個話題。
愛情、面包,哪個更重要?
作者對這個問題,做了一個很紮心的分析。
她說,很多人的痛苦和糾結,并不在于選擇“面包”還是選擇愛情;
而在于獲得了“面包”又想擁有愛情,或擁有愛情又遺憾失去“面包”。
在書中,她也進一步分析了二者的重要性。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其他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經濟富足的人赢得愛情的勝率更大。
但是,當家庭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其對婚姻質量的影響就不那麼明顯了。這說明,金錢不是不重要,而隻是在一定範圍内比較重要。
“幸福美滿的婚姻來自于這兩者的平衡,金錢買不到愛情,愛情也無法替代金錢,不能因為感情需求太過盲目,也不能因為物質需求而太過現實。”
也就是說,無論是過度物質化的情感關系,還是完全脫離現實的純粹愛情都不會太長久。
愛情需要經濟基礎,這個經濟基礎不是其中一方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兩個人共同經營家庭的根基和奮鬥的目标之一。
不過作者還說,當金錢在我們心目中越來越重要時,或許也是到了重新審視這段感情的時候了。
因為,“如果伴侶一方長期處于‘缺愛’的狀态,就可能回去尋找其他關系來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激情褪去:每段愛情的必由之路。
浪漫和激情是有保質期的。
在一起久了,情侶雙方都會有左右握右手的感覺,需要面對審美疲勞、生活平淡無味的考驗。
在書中,作者提到一項科學研究:
因為身體的吸引而帶來的激情,大概隻能維持半年到兩年時間。
所以,所有愛情都會變得平淡,這是愛情的必由之路。
但作者認為,彼此不像以前那樣相愛了,其實不是愛消失了,而是愛到了需要拓展的時候。
盡管歲月會磨平激情的棱角,你侬我侬、花前月下的浪漫會漸漸消失;
但是尋常日子中的相互關愛、體貼和溫存不僅是維系婚姻的情感基礎,也是一種潤物無聲的浪漫。
享受并且珍惜平淡的日子,才是愛的“長久之計”。
書裡有句話說:
“相愛隻是發現一個人,而非改造一個人。
這個人,是他(她),
也是你自己。”
在愛這門課上
你和他(她)是最親密的夥伴
希望大家都能在愛中
發現那個可愛的他(她)
以及值得愛的自己
各位,晚安~
今日互動話題:
戀愛中,還需要一起經曆哪些事情呢?
有經驗的朋友,一起在留言區分享分享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