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三家思想精髓用一句話概括?儒道釋三家思想即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又有所區别、各有側重,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個相對比較完備的整體,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佛道儒三家思想精髓用一句話概括?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儒道釋三家思想即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又有所區别、各有側重,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個相對比較完備的整體,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
中國文化就是以儒道釋為主,以諸子百家為補充的綜合文化。儒道釋是主流思想,而儒家則是老大,是正統,是主體,起主導作用。
儒家自孔子創立儒學到漢武帝罷黜百家,成為一尊,直到現在共經曆了2500餘年。無論是從子學到經學,從經學到理學、心學、實學,還是到近代的新儒學,每一次的變革和進步無一不是在汲取了百家之長的基礎上融合發展而來的。儒家表面上是儒學,而實際上是一門綜合的、無所不包的學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才是中國文化之所以強大的根本原因。所以說,道家和釋家的思想已經融入到了儒家思想。
儒,人之所需,隻要是對人有用的學問都拿過來,就是儒家最大的特點,也是中華民族道統文化的體現。
儒道釋三家思想都是生存哲學,都是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問,都是回答了人類最終極的問題---對生命的關懷。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導出的結果也基本一緻,隻是站的角度不同,側重點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
道家主要是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儒家主要是研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釋家主要研究的是人與自己的關系。這三種關系是人類生存中需要面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問題,解決好這三種關系,人類就會永續存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者是從小到大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無論他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采取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到最後歸根結底還得到人,人是萬物之靈,是主體,是執行者,隻要人做好了,任何問題都解決了。人類想要生活的更加美好,三家給出了共同的答案,就是人要為己,說白了就是做好自己,做好自己就不能自私,就必須利他、無我,通俗的話講就是為人民服務。
而且,三家思想的論證過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利他就是利己,為别人而活就是為自己而活,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成就别人到最後往往成就的反而是自己,當然這種成就不一定是當世,也可能是子孫後代,信不信由你,反正我覺得有道理。這就是整體觀,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也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
什麼是整體?什麼是合一?整體和合一的意思就是一體,一體的就不能分開,一分開問題就會出現,就像人如果少了胳膊腿,就不能正常活動一樣。
人活着就必須得為。儒家的為己之道是有為之為,無所為而為;道家的為己之道是無為之為,無為而無不為;釋家的為己之道是本心之為,無心而為。
儒家是入世哲學,求生之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具有陽剛之氣。人生在天地之間,必須以天下為己任,積極地做好事,融入社會,為人類的明天創造更好的條件。無可無不可,隻要是對人類社會發展有益的,不管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哪怕是生命,也會毫不猶豫的一以貫之,不抱有任何為了自己的目的去見義勇為,即無所為而為。殺身成仁,舍身取義是儒生們的價值追求。
儒家教會我們的是如何拿得起,應該做什麼,怎麼去做,解決的都是現實存在的問題,積極向上的做事就是有為。知其不可而為之。
儒家的利他思想體現在“仁”字上,二人為仁,自己和他人,就是告訴我們人不能隻想到自己,還應當想到其他人,做到了就是仁。從克己複禮為仁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說明了仁就是自己心靈最高的主動性的實現,心靈的最高處就是人返璞歸真的那顆心。到這裡基本上就有了道家和釋家的味道了,所以說他們的思想歸根結底都是相通的、一緻的。儒家經典《大學》的八條目中的末端就是正心,心正後則意誠。
儒家求的是誠,道家求的是真。道家講的是究竟真實,儒家講的是至誠求實。
儒家是靠什麼來解決人與社會關系的呢?靠倫理綱常,核心内容就是三綱五常和四維八德,所以說儒家也是倫理的教科書。
孔子的學生子貢曾經說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說:孔子講的詩書禮樂等知識,可以聽聞學到,但是關于人性和天道的理論,我是沒有資格來學的。性與天道是神秘的,不可得,思不出其位,就連眼前的生活難題都無法解決,何必去談生活的意義呢。
孔子關于性和天道的論述非常少,隻有兩句:“性相近,習相遠”和“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關于性與天道的經典感悟大部分都在他寫的《易傳》裡,隻有達到一定水平的人才能悟透,不學而上達。後來隻有亞聖孟子真正領悟了孔子的性與天道,孟子之後,大道失傳。總的來說,儒家又是性理之學。
道家是出世哲學,保生之學。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具有陰柔之美。它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界,講的是道法自然,主張的是清靜無為,它既研究了向上的終極問題,又研究了向下的終極問題。它研究的範圍比儒家要廣,更深,它最終的落腳點還是到人。道家認為人要入世,首先要站在出世的角度去入世,站在無為的角度去作為。要歸于原始自得的那種狀态,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讓萬物自然而然的生長,人不能參與。隻能輔萬物之自然,贊天地之化育。
自然之生長就是無欲,參與改變生長的過程就是有欲。欲就是自我保存的沖動,為了保護好自己而産生的欲望即是有欲,而老子的《道德經》談的就是有欲,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做什麼。不能做壞事,不能人為的改變自然,它不是不讓我們去做事,而是不讓我們去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去亂作為。它沒告訴我們具體怎麼做,隻告訴你不能做什麼。該怎麼做?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界的關系?老子的答案很簡單就是回到無欲的狀态。複歸于其根、複歸于嬰兒、如嬰兒之未孩、使民複結繩而用之、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返璞歸真等等,都是這個意思。這一點與儒家的最高心靈和釋家的本心都是一樣的,複歸于一。
道家教會我們的是放得下,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它解決的問題是終極問題,不是現實問題。它是追本溯源,講的是過去。道家的思想從表面來看,是有些保守的,也有些消極避世,而實際上不是這樣。它所倡導的無為、不争的思想,不是不去為、不去争,而是站在無為的角度去為,用不争的态度去争,這樣才能達到無不為、無不争,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手段。如果儒家的思想是方略,那麼道家的思想就是戰略。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統治者的,統治者必須無為,而下邊的人必須有為。
儒道互為補充,孔老同根同源。儒家是明體達用,道家是以用證體。
道家體現的是“用”的思想。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解釋:反者說的終點,道之動說的是過程;弱者說的是末期,即将終結,也是最弱的時候,也是道之用的開始,正因為弱,才可能有用(上升)的空間。有,就是有形體的存在物,它是有限定的,有屬性的,名可名,非常名,語言的表達是有局限性的,最科學的就是用負的方法,就是用無限個否定得出一個肯定,這個統一的否定的過程就是無,經曆過無的道就成為了有。所以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有,無之相成”。這裡的意思是說有和無是相對的,有是靠無來成就的。無而不無即有,有而不有即無。也就是說有和無不是絕對的,不管是有形的物,還是無形的無,隻要是有相對的對象,就會出現有和無。有有時候就是無,無有時候就是有。有無之間的相互變化就是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所以說道家又是玄理之學。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兩種情況:1.有指的是物,物用而成器,器用是為成。這裡的無指的是有無的空間。比如水杯中間是空的,沒用它的時候隻能稱之為器皿,倒上水後,用它來喝水,它就叫水杯。這裡的用是有目的的,目的達到後就是成。假如還是一個水杯,我和别人打架,把水杯沖着敵人的頭仍過去,這時候水杯就成了打人的武器。這次用的是水杯外部的空間。無論是水杯還是打人的武器,這個器皿隻是一個載體,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無。2.有指的是無。為了便于理解,直接進行舉例:比如國家制定了制度,制度不是有形的物,它是無的存在,制度如果想要發揮作用,必須靠人去執行,就是靠人的意識或者說意志,人的意志就是無。制度對于人的意識來說是有,人的意識對于制度來說是無。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是無,無也是形而上,形而上就是人的意識,器隻是一個載體,這個器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真正起作用的是那個無。有了有才有用,用的話就得靠無。無包括空間和人的意識。空間與上邊提到的無限個否定意思差不多,有唯一的存在物,除它之外的那個統一的無就是空間,空間也是道,相對于有而存在。
道家的利他思想體現在“徳”字上。泰(同太)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徳不失徳,是以無德。解釋:宇宙源起于無,什麼都沒有也就不存在名稱。混一的狀态就是宇宙的開始,此時萬物還沒有形體。萬物從混一的狀态中産生,就叫做自得。自得謂之徳。此時的德就是上徳。上徳是自然而生,無所謂得,即不徳。下徳是人有欲以後之徳,不失徳是人為了徳而有意表現出來的德,這樣的德是有為的德,是無德。所以上徳無為,而無以為。“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上徳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同健)徳如偷,質真如渝”。“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等等都是利他思想。
至于釋家,沒有看過這方面的書,隻是學習當中偶爾會涉及一些,了解不多。簡單說點兒。
釋家是人生哲學。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基礎上,融合了佛家的思想而發展起來的。它是研究因果輪回的,此岸彼岸說,說的是三世因果六道輪回,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六道不知是啥道。别管那麼多了,我們就管好現在世就行了,過好當下。
釋家是講解脫的學說,是樂生之學。它的主題思想就四個字,衆緣和合。緣會則生,緣離則滅。它也是講内心的哲學,說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惠能感悟道: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無生滅;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釋家教會我們的是想得開。明心見性,複性則成。
釋家的利他體現在一個“度”字上。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告訴我們的是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度一切苦厄來的。如何度?就是要求我們破小我,破小我就是破五蘊,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一切萬法,就是萬事萬物,就是環境。色是怎麼來的?境由心生。境物使心有了情緒感受,苦樂就是受,有了感受的心就會産生欲念,欲念就是想,有了想法就會想着實現它,實現就産生了意志,意志就是行,行之前為了達到目标,就得選條道路吧,這樣你就得有所分辨,分辨就是識。
釋家是如何處理好人與自己的關系的呢?歇假心。歇假心也就是破小我、破五蘊的方法。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幻泡影,無非是人的颠倒妄想,貪嗔癡都是心的産物。萬事萬物本無高低貴賤,是自己的心住了相,有了分别之心後所産生的,而且人還不自知,我執的厲害。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說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假的,萬法皆空,全部都是心的産物,你想那麼多幹嘛,還是哪兒涼快你就去哪兒歇會去吧,這樣你就解脫了。
儒家求誠,道家求真,釋家去妄。無須求真,但須去妄,一旦去妄,真在行中。
釋家總的概括就是空理之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萬事萬物與空沒有什麼不同,空與萬事萬物也沒啥區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空的,空的也是萬事萬物。
釋家的色和空與道家的有和無有相通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大不同。
釋家個空不是絕對的的無。舉個例子來解釋一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如金磚、金條、金項鍊都是屬于金子,都是色,色即是空,那麼它們都應該是空。把金磚融化做成10根金條,金磚沒了,即空。把10根金條融化做成100條金項鍊,金條也沒了,即空。把100條金項鍊融化成金水,金項鍊也沒了,即空。這就是色即是空。這個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它隻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着。你能說金磚、金條、金項鍊是金子,那麼你能說金子就是金磚、金條、金項鍊嗎?不可以,至少不等同,所以佛家就稱之為空。空即是色。這些金子(包括金子本身)系列的東西都是空,那麼它們怎麼又是色了呢?色是怎麼來的?從空裡來的。再比如金磚融化制成了金條,金磚就成了空,金條就成了色,也就是說金條是從金磚融化成空後而制成的。空變成了金條,也就是空變成了色。這就是空即是色。空總是以色的方式來呈現。
儒家是執中貫一,道家是抱元守一,釋家是萬法歸一;儒家是考試前,道家是考試中,釋家是考試後;儒家是(糧食)必需品,道家是藝術品,釋家是藥品;儒家是年輕人,道家是中年人,釋家是老年人;儒家為表,道家為骨,釋家為心。不管怎麼論,三家思想都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須臾不可離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