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陰與陽
《易經》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莊子說,“《易》以道陰陽” 。莊子認為,“《易經》說的就是陰陽變化的奧秘”。
《周易·易傳·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就是說,陰陽之道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它對中國後世的思維方式産生了一系列深遠影響。
陰陽的概念在生活中也極為普遍,也屬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情況。
比如我們對事物的描述:頭頂上熾熱的火球叫做太陽,沒有太陽的天氣叫做陰天;太陽可以普照的地方如山之南或水之北稱之為陽,否則為陰。比如“洛陽”在洛水北岸,“江陰”在長江南岸。比較特殊的是“鹹陽”,“鹹”是“全、都”的意思,比如,有一個成語叫做“老少鹹宜”。那麼,所謂“鹹陽”就是全是陽的意思,因為這座城市建造的地方,它在陝西關中北山南坡之下,卻又在渭水北岸,從山從水的角度來看都是陽,所以稱之為“鹹陽”。(此處參考《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
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意思是萬物皆可歸于陰陽。從自然的現象來看,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從社會的現象來看,男人為陽,女人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積極為陽,消極為陰;正面為陽,負面為陰等。所以,南宋理學家朱熹總結道:“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皆是陰陽之理。”
同時,老子的那句話還應該包含另一層意思:萬物皆有陰陽的兩個方面,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間會相互轉化。這一點,在經典的“陰陽魚太極圖”中有非常清晰的展示,寫《愛蓮說》的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說:“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這一點,在《易經》中更有明确的表述。《周易·豐卦·彖傳》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意思是:太陽過了正午就會偏西,月亮盈滿了就要虧缺;天地萬物都是伴随着時間的推移而盈虛消長,更何況人,何況鬼神呢?
古代先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悟出人世間的道理(況于人乎):凡事達到一個極端,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老子将之高度概括為“反者道之動”、“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于是乎,類似“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物極必反、天道輪回”等詞語在中國的語言中會非常頻繁地出現。如此,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三國演義》開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陰陽思想也可以說中國哲學中最基本的思想、最底層的思維。中國的老百姓哪怕不識字都懂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這樣的道理。清代戲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中,“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說的也是這個理。
所以,中國的老百姓才會看淡榮辱得失,看淡人生沉浮,活出《周易·易傳·系辭上》所說的“樂天知命,故不憂”的人生狀态。
B)爻與卦
《周易·易傳·說卦傳》中說:“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叠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大概的意思是:從前聖人創作《易經》,要用它來順合萬物的性質和命運的規律。因此将天道概括為陰與陽,将地道概括為柔與剛,将人道概括為仁與義。兼備天、地、人三才之道,且兩兩相重,所以《易經》以六個爻畫,成為一卦,六爻又是由陰爻跟陽爻交錯運用來布局的,所以《易經》六十四個卦,都有六個爻位,很有章法。
那麼,“爻”是什麼呢?《周易·易傳·系辭下》上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意思是,“爻”是用來效仿天下變化的符号。爻或起源于華夏先民結繩記事的生活習慣,在文字尚未産生的遠古時代,伏羲“一畫開天”,用“爻”的符号為我們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秘密——陰陽。
爻是《易經》最基本的符号,卦的最小構成單位。爻分陽爻和陰爻。如果以天與地類比之,“渾然一體是天”,天是沒有裂縫的,因此,代表天的陽爻就是一個連貫的橫杠“—”;“水陸二分是地”,大地上有海洋、有陸地、有河流、有山谷,大地是不平整不完整的,代表地的陰爻就是中間斷開的橫杠“- -”。(此處參考王東嶽先生的《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
那麼,“卦”又是什麼呢?“卦”就是由“爻”所組合而成的圖畫,可稱之為“卦畫”或直接簡稱為“卦”。《易緯·乾鑿度》中說,“卦者,挂也,挂萬物視而見之”(《易緯·乾鑿度》,東漢經學家鄭康成注)。清代學者陳夢雷在《周易淺述》中說,“謂之卦者,言懸挂物象以示于人也。”這兩種描述的意思都很明了,就無需翻譯了。
《周易·易傳·系辭上》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後來演化成“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以陽爻和陰爻作為基本單位,每三個爻組成一個卦,2的3次方等于8,即有八種不同的組合形式,從而形成八種不同的卦,叫做八卦。春秋時期,人們開始對“八卦”做出哲學闡釋,認為八卦分别象征着自然界的八種事物,即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
三爻的八卦加以推演,兩兩相重,則成為六爻的六十四卦(2的6次方等于64)。《周易·易傳·文言傳》中說,“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意即六爻的運動變化,可以旁通萬物的發展情理。再以自然之道推及人事規律,把人生的可能情況都涵蓋其中,最終形成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八卦一般稱之為經卦或單卦;六十四卦一般稱之為别卦或重卦。要注意,《易經》的卦是由下往上畫的,為什麼呢?傅佩榮教授說,“任何東西都應該有根基才能夠往上發展,小孩子慢慢長成大人,公司、企業、各個單位從基層開始往上發展,這是一個基本原則。”
C)先天與後天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先天”與“後天”之分,“先天”指伏羲所創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後天”指周文王所創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先天”和“後天”的區别隻是卦的位置次序不同,其卦名及含義不變。
D)卦名與卦序
八卦和六十四卦均有具體的卦名,但卦畫和卦名對應起來就有一定的難度了。南宋理學家朱熹編寫了《八卦取象歌》,方便人們将卦畫和卦名一一對應起來:“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盌,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巽下斷。”
伏羲的先天八卦和先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剛好與二進制的遞進順序是一緻的。比如先天八卦的排列順序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換算成數字之後剛好就是7、6、5、4、3、2、1、0,因此,如果我們有二進制的基本知識,就可以很容易排列出“先天八卦”和“先天六十四卦”。
但“後天八卦”和“後天六十四卦”的排列就打亂了二進制的遞進順序,這個要記憶起來就有點麻煩了。因此,孔子所撰寫的《周易·易傳·序卦傳》就專門講“後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而且,朱熹還專門編寫了《卦序歌》。
這首歌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上經為: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随,蠱臨觀兮噬嗑贲。
剝複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下經為:
鹹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這麼一編排就很好讀了,也便于記憶。
後天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也是有規律可循的,孔子在《周易·易傳·序卦傳》中就解釋了這個秘密。當然,《周易·易傳·序卦傳》也不一定是孔子本人寫的,也可能是孔子的弟子或者弟子的弟子寫的。
那麼,這裡面的秘密是什麼呢?以泰卦和否卦為例,泰卦的後面是否卦。《周易·易傳·序卦傳》上寫道,“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這裡面的意思很直白,還是回歸到《易經》的中心思想上面來:陰陽消長,物極必反。而且,從卦畫上來說,泰卦和否卦也是相互呈颠倒的狀态。
唐代經學家孔穎達總結其規律是:“二二相耦,非覆即變。”意思就是卦畫兩兩分組,每一組後面的卦是前面的卦颠倒過來或陰陽爻互換所得到的卦。
其一,将原卦颠倒過來所得到的新卦叫做“綜卦”,也叫做“反卦” 或“覆卦”。 比如,屯卦和蒙卦,剝卦和複卦。當然,這種情況很多,屬于主要的變化方式。
但是有的卦如乾卦颠倒過來還是乾卦,則采用“變”的方法,把陽爻變成陰爻,就得到了坤卦。類似的還有:頤卦和大過卦,坎卦和離卦,中孚卦和小過卦。這種将原卦陰陽爻互換所得到的新卦叫做“錯卦”,也叫做“對卦”或“旁通卦”。
有些卦的“錯卦”便是其“綜卦”,“綜卦”也是其“錯卦”,如泰卦和否卦,随卦和蠱卦,漸卦與歸妹卦,既濟卦和未濟卦。
E)卦辭與爻辭
伏羲所創的《易》本來是隻有符号而沒有文字的,周文王重新推演出後天八卦和後天六十四卦,并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撰寫了卦辭和爻辭。
比如《易經》的第一句話,是“乾,元亨利貞”。乾,是卦名;元亨利貞,就是卦辭。曾仕強教授認為:“卦辭就是解釋為什麼要取這個卦名的。”
除了卦辭,還有爻辭。爻辭是說明每一爻的。《易經》的每一卦都有一句卦辭和六爻的爻辭,而唯獨乾、坤兩卦分别多出“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和“用六:利永貞”這兩句。
爻辭前面還有爻的次序用字,陰爻叫做“六”,陽爻叫做“九”,其位次從下到上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比如,乾卦對應的次序用字依次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本期參考資料:
1.《莊子·天下篇》,莊子
2.《王東嶽的中西哲學啟蒙課》,王東嶽
3.《太極圖說》,周敦頤
4.《朱子語類·讀易綱領》,朱熹
5.《桃花扇》,孔尚任
6.《周易淺述》,陳夢雷
7.《易經與人生》,傅佩榮
8.《易經的奧秘》,曾仕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