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
阖家團聚之時
中秋節,又稱月夕、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衆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除了有拜月、團圓的習俗,這輪皎潔皓月也照亮過無數文人墨客的心靈,為後世留下了衆多吟誦中秋的書畫精品。
王獻之(傳)《中秋帖》
“ 中秋”二字最早出現于《周禮》之中,魏晉時有“谕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這件以“中秋”命名的法帖,現僅存3行22字:中秋不複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雖然斷句未達成共識,但表達思念的情感隐現其中。它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珣《伯遠帖》三帖,被乾隆皇帝譽為“三希”,意為此三帖乃希世珍寶。
宋徽宗趙佶《閏中秋月帖》
這幅法帖是對中秋月的吟詠:“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餘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歎隔年。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夜助婵娟。鱗雲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詩文從與中秋相關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發出美好之意,營造出關于月夜的獨特意境。對于中國傳統文人來說,借物抒情是其抒發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為皇帝又是典型文人的宋徽宗,亦少不了這種情懷。這幅法帖用筆剛健挺拔又不失妩媚,盡顯帝王之書的華麗之美,又與詩境相合。
米芾《中秋登海岱樓作詩帖》
關于“月神”的神話,在唐代出現新内容——月宮中除了嫦娥、蟾蜍、玉兔外,又增 添了吳剛這一人物,體現出唐人的浪漫主義情懷。米芾在《中秋詩帖》中引用了“吳剛伐桂”這一典故,談到若非吳剛日複一日不停砍伐桂樹,快速生長的桂枝必定撐破月輪,以此暗喻仕途常為人阻,才華無法施展。詩文之間還有兩句批注“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體現着米芾對書法的嚴謹态度。
文徵明《中庭步月圖》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以文人月夜訪談為主題的創作并不少見,此圖為代表作品之一。畫面表現了畫家與來客小醉後于秋天庭 院中賞月話舊的雅會,寂靜而明亮的月光,攜無限情思,于畫面之上浮現,并賦予中國畫以新的圖像内涵——與現實生活很近的親切和悠閑。這也反映了當時士人高 雅的生活情調,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明中晚期,蘇州地區發達的經濟、市民階層的興起、相對寬松的社會氛圍,讓文士的生活愈加清雅而閑适,園林、家居等意象成 為此時文人畫自覺表現的主題。
《仙女乘鸾圖》
《仙女乘鸾圖》,無作者款印,此圖舊題簽以及對幅清耿昭忠題記均言為五代周文矩所作,故宮博物院藏。
關于“乘鸾”,古代有“蕭史弄玉,乘鸾跨鳳”的傳說,後世 以蕭史和弄玉為夫妻恩愛和美的象征,并生發出關于乘鸾仙女的很多想象。唐代亦有廣寒宮“素娥乘鸾”的傳說。這幅作品中的乘鸾仙女令人浮想聯翩,尤其是後面 的滿月,突出了天界或廣寒宮的意味。仙女回眸望月的一刹那所流露出的惆怅之情刻畫得生動傳神,仙女飄帶飛揚,鸾鳥疾翔,與圓月形成動靜對比。
張大千《嫦娥》
嫦娥奔月的傳說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因此也就成為中秋民間藝術最流行的題材,嫦娥飄然優美體态,是千百年來藝術家不斷塑造的對象。張大千曾在1933年創作水墨紙本《嫦娥奔月》,又在1935年創作《嫦娥》。其中,作品《嫦娥》由著名花鳥畫家于非闇題簽,畫中,月桂樹下的嫦娥懷抱玉兔,神态安然,沒有翻版古人樣式,給人以親近之感,屬于張大千早期仕女人物之典型特色。
齊白石《丹桂雙兔》
曆代文學作品常将玉兔喻為明月,有“金烏西墜、玉兔東升”之說。這幅圖為齊白石罕見畫兔題材的作品,他以兔及中秋時節的桂花,來表現中秋時節的特色。作品構圖錯落有緻,墨色酣暢,葉脈與怒放的桂花相映成趣,意在營造一種中秋雅趣。
(圖文來源美術報微信公衆号、浙江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