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近日發布消息,定于今年9月至11月開展私設“景點”問題專項整治工作,并印發《私設“景點”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進一步規範旅遊市場秩序,保護生态環境,維護遊客權益。
因為社交媒體形成巨大的引流作用,在既有旅遊管理機制之外的一些“野生景點”紅了起來。“野生景點全攻略”“寶藏秘境”“夏日免費踩水好去處”,向無數網民“種草”。其中一些景點堪稱人間遺珠,小衆又幽靜,“出片效果”也不錯,但是,這些未經法定程序,未經有關部門批準許可設定的景點,在迎來了大規模遊客之後,卻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首先,“野生景點”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有的根本沒有經營方管理,更沒有救援響應機制,甚至就是危險區域,沒出事就是人間桃花源,出了事就是人間煉獄。之前成都彭州龍漕溝山洪緻7人遇難,溝邊挂滿的警示标識卻沒有阻擋其成為網紅打卡點。還有一些自媒體以“先鋒者”“探路”為噱頭,對外宣傳危機重重的廢棄礦洞、野生密林、爛尾工程。
其次,很多私設“景點”遊離于正常的旅遊監管之外,出現了無照經營旅遊項目、擅自收取門票、私自建旅遊設施、虛假宣傳宰客欺客,還存在私自改變土地用途等土地違法問題。真的在“野生景點”裡出了問題,消費者可能投訴無門。
第三,一些自媒體為流量不擇手段,宣傳照片成了“照騙”,有條鐵路就敢說是“小鐮倉”,有白色房子就說成“東方聖托裡尼”,其實名不符實,讓很多打卡者瞎折騰一場。
要看到私設“景點”問題的複雜性,一方面其脫離于監管之外,很多打卡點沒有基本的人身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一些“景點”也的确有可取之處,甚至正在成為當地旅遊發展的重要抓手。所以,《方案》對私設“景點”不是一關了之,而是要求各地要以專項整治為契機,深入研究私設“景點”問題成因,理清政府、市場、當地群衆等各方關系,逐步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這次整治工作,要求各地對轄區内私設“景點”問題進行全面排查;根據排查摸底結果,立即依法依規開展整改。要求地方要采用衛星監測、無人機拍攝等現代科技手段,對在線輿情實施大數據監測,及早識别和發現私設的“景點”,别等出了事再亡羊補牢。同時,通過“社區參與、利益共享”模式,構建政府端、投資端、社區端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還要通過紅黑榜等方式,曝光私設“景點”,方便公衆甄别選擇,引導公衆自覺規避私設“景點”。
要讓私設“景點”告别野蠻生長、無序“種草”,也讓有安全保障、有經濟利益、有流量支撐的“野生景點”走向規範發展。希望網紅“野生景點”要善用流量,守住安全、合法經營的底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