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考慮标題的時候,我在想——應該是“回得來”的老家比較貼切?還是“回得去”的老家适合?
意思看起來都差不多,其實不一樣。對已經離開了老家的人來說,就應該是“回得去”的老家,盡管老家人,會對“回來”的人,說“你回來了”,但是彼此理解的意思其實很不一樣。
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離開老家,很不容易,其實回老家,更難。這不僅是個問題,也是一個課題。
今年的中元節,我們家人全聚齊了,用大家的話說,比過年還齊。這幾年除了因為疫情,還有就是我們都各自成家了,都有了自己的小家,都各有各的事情,所以也就聚少離多了。
現在我們還會經常回老家,是因為七十幾歲的媽媽還在。有媽媽在老家守着,我們随時回來都覺得方便。還有回老家看媽媽,也是我們最充分的理由。
媽媽,已經成為了我們回老家的磁力。
01
我們的爸爸提前走了,現在隻有媽媽一個人守着老家的門。
媽媽生了六個孩子,養活了我們四個,我是老大,現在客居江蘇淮安,大部分時間都在路上。這些年,我在老家的時間比較多,主要是想盡量多陪媽媽。老二在上海,這次他們一家三口也回家了。老三和老四都住在縣城,他們都有兩個孩子。老四他們夫妻比較忙,隻回來吃了個晚飯,晚上再吃了幾串燒烤,就回縣城了。說第二天還有事情。
這次我們家,連媽媽在内,總共十二人相聚,算是一大家子了。估計以後是沒有這樣的大家庭了,能生兩個小孩的家庭,已經算是頗有勇氣了。現在很多人的理由是——生不起、養不起。所以,從一點上,我特别佩服我父母這一代人。我雖然并不認同多子多福,但我佩服尊敬生命和認真生活的人們。盡管像我的父母,為了養育我們四個,可以說是含辛茹苦,頗為不易。不過,每次我們回家,看到媽媽滿臉的幸福,我又似乎覺得,人丁興旺确實也是一種為人的一種勇氣和一種能力。
如果我們的父母,不是生了這麼多孩子,在這個時代,可能就會成為事實上的孤寡老人了。當然,生命不能靠數量取勝,隻是在質量無法提升的情況下,數量也不失為一種證明和保障。尤其是對于處在食物鍊最低端的人來說,數量也是一種存在的必要,像兔子。
02
我們現在聚在一起的時候,都會說到養老的問題,覺得老家養老不錯,環境好,又是自己的出生地。但又覺得現實讓我們回不來了,或者說回來的條件很苛刻。
現在我們随時都可以回來,是因為有媽媽在。媽媽在山裡不但會看着家,而且種了無數的菜和養了很多的雞鴨,我的回來随時都有的住,有的吃。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如果回家整理房子要化上半天時間,什麼吃的都要買,慢慢地也就不一定想回來了,最關鍵的是房子沒人住了,很快就會壞掉。
現在的我,特别能理解這句話——家有一老,猶如一寶。
至少媽媽就是我們的寶。
謝謝媽媽!
03
媽媽老是為我們考慮,說我們将來回來養老的時候,如何如何……
這個時候我們一般都會跟她說:有您,我們才回來,您如果不在了,我們回來幹什麼?
這麼說,一方面是想告訴媽媽——她好好活着,對我們很重要;另一方面,其實也有意無意地說出了實情。
說實話,媽媽不在了,老家就不是家了。
親人不在了,老家就成為了記憶,就會成為符号,就會成為漸行漸遠的風景。對生活圈都在城市的我們,因為媽媽在老家,老家才是一個家,或者是父母的家,是我們的老家,對我們的孩子們來說,就是奶奶家。當然,就算媽媽不在了,老家也還是老家,但不可能再是家了,因為回不去了。如果要回來,我們就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模闆,因為我們這一代已經不大可能靠農耕生存。這除了是生活空間的不同,還有是生存方式的不同,切換或跨越,都不是簡單的問題。
家是什麼?都需要什麼?
首先要有煙火氣,有煙火起落的地方,才是人間,而房子不是家,房子隻是承載家的一個器;其次要有守門人,沒有人守着,家就沒了,房子會坍塌,土地會荒蕪,有人守着,家才能生生不息。說白了,有人在,家才在。
所以媽媽是老家的守望者,是農耕的末代英雄,是我們回家的指明燈。
如果媽媽不在了,老家就不在是家。不是我們想不想回,可能就回不來了……
生活不需要假設,生活為往往沒有假設。未來還沒來,不過有一點卻可以基本肯定——如果沒有大不了的天災,或大規模的戰争,我們回老家的可能性都很小。
更不要說将來媽媽不在了。前幾年奶奶走了,我知道一個時代結束了,那是對我媽媽那一代人來說。如果有一天媽媽也走了,對我們來說,很多跟老家有交集的事情也就結束了。
所以,趁媽媽還健在,常回家看看!
@龔崎現
即日于頂上書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