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防境外輸入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戰“疫”一線,除了“120模式”外,還有一個“130模式”。何為130?即對于被海關甄别為“症狀不明顯但有旅居史、風險較大”的入境旅客,需通過大巴轉運至指定隔離點,實施醫學觀察,此即“130模式”。 截至3月25日,在浦東機場“130模式”下,已轉運253批次,共計3490人。
承接這項任務的浦東機場消防急救保障部在“醫療出診、測溫及醫學處置、全流程消毒、急救引導轉送”職責之上,又疊加了新任務。消防急救保障部兩頭穿梭,一頭對接海關、邊檢、疾控等部門,一頭對接浦東新區目前35個集中隔離點,并專設接收組和轉運組。接收組,負責與海關、邊檢、疾控部門緊密配合,及時了解當天轉運人員信息。一旦接到轉運任務後,接收組立即前往設在浦東機場T1、T2航站樓和衛星廳的遠機位到達口,與疾控部門進行人員核對、交接,與轉運組一同引導旅客登上大巴;轉運組,則負責再次清點、核對并轉送旅客前往核酸檢測點,待旅客核酸檢測後,再随車轉送旅客前往隔離觀察點,實現與隔離觀察點人員的交接。每次轉送中,均有3名轉運組人員随車保障。
浦東機場安檢護衛保障部安檢運管科副科長陳力,大到重要環節銜接,小到表單式樣、數據格式填寫,無不細緻把關。每天,從第一位轉運旅客抵達,到最後一名轉運旅客順利轉送,往往需工作20小時以上。
安檢運管科科長高波,人稱“活地圖”,為确保每個環節都密不透風,主動與機場指揮中心、消防急救保障部門、交通保障部等對接,開展了近百次入境流程踏勘。
精準分流,實施封閉式區域管理,針對重點地區旅客轉運流線,浦東機場特設長達3000米的封閉式通道,嚴控隔離旅客進入清潔區;“車等人”,轉運點5輛大巴、2輛中巴實時等候,同時每天确保有120輛大巴作為備車儲能;“人防 技防”雙重保險,人跟人防走失,逐一核對、人單同步交接,還有專人全程跟車陪同。交通保障部戰“疫”人員每天“全副武裝”,與風險為伴,日行數萬步,每天近傍晚,靠着彼此間的提醒,才能把中飯給吃了。他們坐能秒睡,但一到後半夜轉運高峰來臨,又瞬間十二分地抖擻精神。
特勤科特保隊張明,作為防疫工作信息上傳下達、各類會議報備及上海市16區轉運保障工作聯絡員,他是千針萬線下的一根針眼,每天200多個電話、數百條微信,上百份文件需梳理傳達、無數轉運細節需協調溝通,所有繁雜事務都集中交由他一手操辦,結果都是“靠譜”兩字。
工作人員每天從零點到零點,不舍晝夜,心心念念隻為一個目标——讓疫情歸零。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