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相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人性使然。
但是對于古人的詩詞,一般人還是以推崇為主流意識,因為這些古詩确實是巅峰的存在。
在後人看來,這些詩甚至連一個字也不能改,因為一旦改動,整首詩的意境完全變味,如同嚼蠟。
比如雪夜風敲門這一句裡面的敲字,就很難替換,一換這味就變了,也失去境界。
當然也有質疑古詩文的,比如《清明》這首詩就頗受争議,人們争議的焦點有三個方面,一個是這首詩到底是不是杜牧寫的?再一個就是為什麼一定在清明節欲斷魂?
這第三個問題就是,杏花村這個地方到底是在山西還是在河南,在一首詩裡直接挑明杏花村酒家,這是不是有點帶貨的節奏?
這就帶來今天的話題,為什麼《清明》被懷疑不是杜牧的作品?
在杜牧的那個時代清明節是怎樣的節氣?杏花村這個酒家到底在那裡?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明》這首詩到底是誰寫的,探讨一下杜牧和杏花村的前世今緣。
來路不正詩風直率杜牧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文學家,尤其擅長七言絕句。
所謂七言,就是每句詩有七個字,整首詩四行一共28個字,不多也不能少。
這七個字的讀音也是有講究的,必須符合平仄律,也就是每兩個字的韻母是一個音步,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或者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等,不能雜亂無章。
在盛唐時期,七言絕句開始興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白、王維,王煥之、和王昌齡杜甫他們幾位巅峰性大詩人。
當然,杜牧要稍微晚一點,為了與李白杜甫他們相區别,人稱小杜,與當時的大詩人李商隐是同時代的詩人,又稱小李杜。
杜牧在晚年長期住在長安城南的一個叫樊川别墅的地方,因此又得名杜樊川,後來杜牧彙集了自己一生的詩集和辭賦,整理成一本書,這就是後來的《樊川文集》。
這本文集可謂集杜牧一生文采之大成,共收入各種散文辭賦等四百多篇,其中格律詩一百七十多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七言絕句。
但是翻遍這個《樊川文集》,卻沒有找到《清明》這首詩的影子。
這個問題曾經困擾很多的文人雅士,結論無非是兩個,一是别人打着杜牧的旗号寫了這首詩,再一個就是《清明》不知何故失落,後來被人們找到又回歸人們的視野。
《清明》這首詩之所以能夠浮出水面,與南宋的愛國詩人謝枋得不無關系。這位與文天祥是同時代的文人,也是愛國将領。看到元軍沿長江西進,謝太後發起檄文号召天下勇士前來勤王,也隻有文天祥和謝枋得張世傑這三位響應。
謝枋得在信州知府任上,變賣自家的家産籌措軍費,招撫上萬軍民加入抗元戰鬥,終于以堅強的毅力逼退了嚣張的元軍,捍衛了百姓的家園。
後來謝枋得戰敗被俘,元朝很多高官已經投降元朝,而謝枋得甯可絕食餓死,也沒有投降,這種铮铮鐵骨,至今依然叫人敬仰。
謝枋得編輯《千家詩》應該是在他三十歲中進士到五十歲這段時間完成的,前後經曆二十年。
雖然名曰千家詩,其實也不過是收錄了124位作者的簡曆,226首近體詩。盡管數量看起來不是很宏偉,卻是把近體詩的精華收錄成冊,是對華夏文化的一大貢獻。
然而,對于謝枋得收錄的《清明》這首詩到底是不是杜牧的原作,謝枋得并沒有直接的發言權,因為這首詩是他在劉克莊的《唐宋千家詩選》為原本的基礎上再次選編而成,因此上對于《清明》這首詩的是非曲直并不了解。
隻不過後來有人爆料說,出自福建的這本《唐宋千家詩選》并非是劉克莊的原作,因為按照史料顯示,劉克莊這段時間并沒有出仕,也就沒有可能來寫這本書。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也就是說謝枋得的千家詩的藍本的出處都成問題,也就更别說《清明》到底是不是杜牧寫的。
也許這首詩是别人的作品,後來被夾帶進《千家詩》,亦未可知。
照貓畫虎貌合神離厚道一點來說,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個開頭更像是順口溜,再加上後面的牧童遙指杏花村,更像是一個宣傳語。這不僅僅是詩詞的寓意很是膚淺,與杜牧的文風相去甚遠。
對于《清明》的作者身份提出質疑的始作俑者是明朝的謝榛,這位是個布衣詩人,也就是平頭老百姓出身,沒有出仕,但這并不影響他的彪悍存在。謝榛也是以律詩絕句為專長,曾經有自己的詩集《四冥集》。
按照謝榛的看法,《清明》這首詩毛病很多。首先就是境界不高,貌似隻是為了找個地方喝酒,是在為杏花酒代言。
隻不過《清明》的詩情畫意确實難得,在清明這個好下雨的時節出來遊玩,确實時機不好,因此引來欲斷魂雖說有點誇張也說得過去。而在這個時候想找個地方喝點小酒暖暖身子,似乎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詩人都喜歡喝兩杯。
但問題是,詩人尤其是杜牧不會這樣浪費文字,因為律詩的字數是有限制的,比如四句詩規定為28個字,而反觀《清明》這首詩就白白浪費掉六個字碼。比如開頭的清明這個詞組就可以省略,因為标題就是清明,已經标明了時間。
再一個就是路上行人這四個字也是重疊使用,既然是行人,一定就會在路上,這就是常說的疊床架屋,是詩人的大忌。
搞笑的是,盡管謝榛找出清明這首詩很多的毛病,他自己也是反複想修改,隻不過改來改去,還不如原先的直白好懂,于是謝榛隻好放棄,任它去了。
後來人們發現,清明節這個時候在古代并不是祭拜先人的節氣,而是人們春天出來郊遊踏青的節日。
也就是後來到了宋朝,朝廷為了方便郊遊和祭祀祖先,才把寒食節與上巳節與清明合并在一起,便于人們集中時間,有點類似現在的清明小長假。
按照這個節奏,杜牧的時候清明節僅僅是郊遊的節日,何來欲斷魂?顯而易見這清明的詩詞來自後世,是人們狐假虎威的赝品。
結語今天我們盤點《清明》這首詩的前世今緣,其實也就是強調古詩文的不可替換性,哪怕是一個字,隻要一改動,這首詩的韻味就完全變了。
因此在編輯整理古代詩詞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忠于原作,不能自己擅作主張,随意做改動,以免傷及華夏文明的原汁原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