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氣層吸收太陽輻射過程

大氣層吸收太陽輻射過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5 14:00: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大氣層吸收太陽輻射過程(相距1.5億公裡給太陽大氣做CT)1

圖為“羲和号”效果圖。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供圖 制圖:蔡華偉

成功在軌運行10個月後,我國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号”的科學探測和衛星技術成果今天正式公布。從“羲和号”上“看”太陽,觀測到了什麼?這些科學探測成果,對于人類認識太陽有哪些新貢獻?後續太陽探測活動,還将如何開展?

相當于給太陽低層大氣做CT掃描

“羲和号”于2021年10月14日發射升空,運行于平均高度為517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作為首位太陽專屬“攝影師”,“羲和号”的發射,意味着我國實現太陽空間探測“零的突破”。

“在科學探測方面,‘羲和号’發射後成功實現了兩個首次,即國際首次獲得空間太陽Hα(氫阿爾法)波段光譜掃描成像以及國際首次在軌獲取太陽Hα譜線、Si I(中性矽原子)譜線和Fe I(中性鐵原子)譜線的精細結構。”國家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總設計師兼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主任趙堅介紹。

“羲和号”衛星首席科學家、南京大學教授丁明德告訴記者,Hα譜線是太陽活動在太陽低層大氣中響應最強的譜線。對這條譜線開展探測,就可以同時獲得光球層和色球層的活動信息,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太陽爆發物理機制的認知。

“以前對于Hα譜線的探測隻能在地球上進行,受到大氣幹擾,探測數據經常不連續不穩定。”趙堅介紹,“羲和号”的主要科學載荷為太陽Hα成像光譜儀,通過光譜掃描成像,分辨率達到了0.0024納米,比地面濾光器的分辨率提高了約10倍,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每張光譜掃描圖像實際上都包含了300多張照片,分别對應了光球層和色球層不同高度處的太陽圖像,因此相當于給太陽低層大氣做CT掃描。而每一張“CT圖”上,又反映了日面上近1600萬個點的信息。

除了太陽Hα譜線,“羲和号”還同時獲得了Si I譜線和Fe I譜線。尤其是Si I譜線,以往在地面觀測時被地球大氣的水分子譜線掩蓋,“羲和号”在空間直接觀測到了Si I完整的譜線輪廓,這是國際上的第一次。通過三條譜線的研究,結合“羲和号”獲得的全日面色球和光球的多普勒速度圖,可以反演計算出太陽大氣的溫度、密度、速度,從而幫助我們深入研究太陽的大氣結構,了解太陽爆發活動的觸發原因和傳播過程,更好地開展空間天氣預報,保障人類生命安全。

專家表示,“羲和号”衛星在軌開展的相關試驗,是國際上第一次在太空進行Hα譜線研究,目前已經獲得了2項太陽探測國際科學成果,顯著提高了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非接觸式磁浮衛星平台讓拍照更準、更穩

“羲和号”在新型衛星技術試驗方面也實現了多個首次,如國際首次實現了主從協同非接觸“雙超”(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衛星平台技術在軌性能驗證及工程應用;實現了國際首台太陽空間Hα成像光譜儀在軌應用;實現了國際首台原子鑒頻太陽測速導航儀在軌驗證等。

“羲和号”衛星系統總指揮、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科技委常委陳建新表示,要在相距太陽1.5億公裡遠的地球附近對太陽“明察秋毫”,就對相機的指向精度和穩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羲和号”衛星在國際首次采用基于“動靜隔離、主從協同”理念的非接觸式磁浮衛星平台,就像給相機裝上了高精尖的“雲台”,讓相機對得準、拍得穩。

“在太空中,衛星載荷哪怕一次微小振動,都會讓成像效果差之毫厘、謬以千裡。”陳建新介紹,“雙超”衛星平台采用磁浮控制技術,将平台與載荷的物理接觸徹底隔絕,确保載荷成像不受平台擾動的影響,将我國衛星平台的姿态控制水平提升了1至2個數量級,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羲和号”還在軌驗證了艙間無線能源傳輸、激光通信、無線通信等多項衛星平台新技術。

趙堅表示,随着我國航天産業的不斷發展,對地觀測、空間科學探測等各類航天任務對高性能衛星平台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尤其亟須發展具有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穩定度指标的衛星平台。“‘羲和号’高性能技術衛星平台在軌試驗,是世界上首次将磁浮技術在航天器上進行工程應用,大幅提升了我國空間觀測技術水平。”

據介紹,未來“雙超”平台技術将在高分辨率遙感、太陽立體探測、系外行星發現等新一代航天任務中得到推廣應用,推動我國空間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觀測到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數據向全球開放共享

目前,“羲和号”每天都在按照既定計劃開展科學觀測,已經觀測到了近百個太陽爆發活動,相關研究工作正在開展。

趙堅介紹,我國在太陽觀測領域發表論文數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之前使用的數據均來自國外衛星數據。“羲和号”發射成功後,國家航天局牽頭成立了衛星數據科學委員會,制定了數據政策,供國内外科學家研究、使用、共享衛星探測數據,力争産生更多的原創性科學成果,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中國貢獻。目前,“羲和号”的科學數據已向全球開放共享。

“太陽爆發産生大量帶電高能粒子,對地球電磁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中尤以耀斑和日冕物質抛射對地球電磁環境影響最為顯著。這些太陽活動幹擾通信和導航、威脅航天員的健康,甚至毀壞航天器,對太陽活動的觀測和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更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趙堅表示,太陽活動周期約11年,當前正處于第二十五個太陽活動周期,全世界又進入太陽研究新的高峰期。我國作為航天大國,及時開展太陽探測活動十分必要。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全世界已發射了70多顆太陽觀測衛星,聚焦于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抛射的觀測研究。未來5年,國外至少将發射5顆太陽探測衛星。

據介紹,今年我國還将發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衛星,以“一磁兩暴”為科學目标,對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抛射和全日面矢量磁場開展觀測,為預報嚴重影響人類正常生活的空間災害性天氣提供支持。

此外,我國正在論證後續太陽探測發展計劃,科學家們希望按照在黃道面内多視角探測、大傾角太陽極區探測和太陽抵近觀測“三步走”實施,由易到難,逐步深入,進一步了解太陽的構造,确定太陽活動的三維結構,掌握機理和活動規律,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31日 12 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