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學好友給我發信息說,有一位在深圳發展的同學回來了,想搞個同學聚會,大家叙叙舊,問我參加不,我找理由婉辭了,事後和好友聊及此事,她講了那天聚會的情況,說共邀請了三十幾位同學,結果實際參加不足三分之一,而且那天的聚會場景也很不理想,氛圍和預期的相去甚遠,大家相聚并非盡情抒發情誼、暢所欲言,隻是聚餐時聊些校園轶事。
泛泛地說了點各自的現狀,現場并不輕松快樂,餐後就各自回家了,聚會沒啥意思,而最後也發現那位深圳的同學,召集衆多同學聚會,并非是重溫同學之情,隻不過現在小有成就,有種衣錦還鄉、榮歸故裡的炫耀之感,同時也由于當年在學校時被人瞧不起,現在來證明自己的優秀,想尋找一種感覺才這樣做的,完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好友說要知道情況,說啥都不參加聚會,我淡淡一笑反問道,要不為何現在不流行同學聚會啦?這次同學聚會的結果的尴尬和失望,這非特例和個案了,曾經風靡一時同學聚會現象已不複存在,人們不再熱衷同學聚會,甚至已經不認同、不接受和反感排斥這一活動了,這已是普遍現象。衆所周知曾幾何時,社會上大興同學聚會之風。
而且是風行一時,從大學到小學都在聚會,成為流行風尚,在各種同學聚會不斷進行時,随之各種現實問題不斷顯現,大家并未從聚會中發現和體會到所期盼的那種美好,也沒達到各自預期,得到想要的東西,于是聚會意願越來越小,逐漸淡化或消失,現在已經不願再舉辦同學聚會了,那麼為什麼現在“同學”不願再“聚會”?由于四大“沖突”。
第一、同學聚會的功利目的和現實的巨大沖突
曾經社會很流行這一理念,就是認為想在社會上很好地立足和發展,在各方面混得好、吃得開,必須要有足夠的人脈資源和人際關系,所謂的“朋友多了路好走”,而自己的同學走向社會後,分布在各行各業,都有各自交際圈子,于是有些人就想借助同學機會的方式聯絡感情、增進關系,加強聯系,也此拓展人脈、增加一些社會資源,是沖着這一目的來的。
結果通過聚會才發現,由于多年的社會闖蕩和打拼,每個同學都處于不同的環境和階層,有了各自獨有的圈子,真正你能相互發生關聯、産生的交集的地方非常有限,聚會結束後,大家又回歸各自生活狀态,都在重複着過去,并沒有由此給自己帶來什麼,聚會沒有多大的具體作用和實際意義,各自的生活沒有因此有明顯的改變和變化,于是就對這種活動不寄希望。
第二、同學聚會的期望與結果的沖突
大家都把校園稱為象牙塔,同學交往沒有功和利世俗成分,同學情是最純潔、最美好的,而且對所有人印象最強烈和記憶最深刻,之所以能興起同學聚會,主要是人們都懷戀這種感情所緻,由于大家在社會上都經曆了社會的艱難,也感受了人際關系的複雜,因此都非常懷念同學之間那種真摯感情,離開校園闊别多年,通過聚會暢叙舊情,重溫過去美好時光。
絕對是件快事,可是等到相聚,所有人都已經過社會的磨砺,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完全不同于過去,一旦相聚,話題隻有當年學校的共同回憶,在聊完學校一切之後,再無多少談資,如果涉及現在,一定離不開世俗的一切,大家情況各異,說多了會出現尴尬陷入窘态,這是大家不願面對和接受的,經過幾次聚會,再繼續就沒意思了,因為大家總不能每次見面隻說學校的那點事吧。
第二、每個同學現狀的差異産生的沖突
所有同學走入社會,由于各自的能力、機遇和條件等各方面的不同,每個人的情況都千差萬别、各不相同,各自的身份、地位和生活條件區别較大,甚至差異懸殊,在聚會之時,在說完學校那些事以後,肯定會涉及現況,這樣無形中就會出現對照了,這樣那些各方面優越、條件不錯的,也就是俗稱混得好的自然就有了一種優越感、成就感。
而那些生活不如意、條件較差,過得不好的同學,就會有一種自卑感和挫敗感,不說吧顯得不夠坦誠,而說吧盡管大家是實話實說,講述實情,但是一涉及就會有明顯的差距,形成一種較大反差,正所謂沒有對照就沒有傷害,讓那些過得不好的同學感到羞愧和自卑,自尊心和精神受到雙重傷害,這樣誰會去沒事找事、自取其辱,所以幹脆就不參加。
第三、聚會時各自身份産生的沖突
也許大家參加同學聚會時,都有意忽略和無視身份、地位、家庭條件等外在因素,認為隻是單純的同學身份,一定不秀、不顯和不炫,彼此一視同仁,但這隻是一廂情願,相見時每個同學身份差異是客觀存在的,誰也無法改變。就比方說有同學坐豪車來,那就是人家的代步工具,而你隻能坐公交、騎單車來,有同學衣冠楚楚,這就是人家的平常穿戴,而你卻是穿得廉價寒酸。
對方就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你就是草根布衣等,身份、階層差異是真實存在的,也正是如此,就直接決定了你在聚會所受的禮遇不同,感覺和體驗也不同,身份高的定會得到重視和尊重,成為衆人焦點,就是聚會中的主角,而身份低的自然會受冷遇,隻是配角,甚至是跑龍套的,感到難受和屈辱,本來都過着各自的生活,相安無事,幹嘛非要硬湊在一起,自讨沒趣,所以還不如避而遠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