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4 09:39:44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都是“孝”字當頭,所謂“百善孝為先”,就是我國流傳下來根深蒂固的觀念。

在封建社會時期,忠和孝是考察一個人品質最重要的标準。特别是官員,在任期内遇到有父母去世時,一般都會申請“丁憂”,也就是回鄉會父母守孝。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古人守孝為何以三年為期)1

這既是臣子的權力,也是子女應盡的義務。沒有特殊情況,皇帝不會駁回這種請求,實在是遇到那種國家離不開的大臣,朝廷則另有一種制度可以參照,那便是“奪情起複”。

正所謂“忠孝不能兩全”,在官員們需要盡孝之時,國家不會反駁這種行為,甚至還出台了制度來維護“丁憂”的嚴肅性,例如《明律》中規定:

而“奪情”則是出于大局考慮,為國家奪去了孝親之情,無法去職。當然,“奪情”隻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才會出現,一般人也不會輕易接受“奪情”。因為無論是否出于公心,“奪情”之後,個人身上不免會沾上“戀棧不去”的污點。

例如,一代權臣、萬曆首輔張居正,就在先表面申請回鄉丁憂,但又很快接受了“奪情”,這就成為他身上一個無法洗刷的黑點,在史書上都有所記載。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古人守孝為何以三年為期)2

這段話說的就是,在得知張居正父親去世後,皇帝雖然寬慰了他,但也并沒有挽留他的意思,這時他的好友李幼孜等人提出了“奪情”的建議,于是他一邊表示要回鄉丁憂,一邊暗中與大太監馮保勾結,使馮保勸說皇帝下诏“奪情”。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古人守孝為何以三年為期)3

不過話說回來,這也并不能全怪官員們貪念權勢,主要是按制度,丁憂的時間長達三年,這對于事業發展期的人來說确實太長,好不容易走到一個位置,3年之後再回來,早已物是人非,可能又得從頭開始。

那麼問題就出來了,為何守孝一定要是三年呢?這個時間節點從何而來,為什麼不是入土為安就行,抑或是一年?

這個問題,其實春秋時期,宰予就向他的老師孔子提出來過,《論語》中就有相關的記載: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古人守孝為何以三年為期)4

當時,宰予問孔子:三年時間太久,能不能改成一年?而孔子的回答翻譯過來就是:孩子出生三年之後,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因此,為父母守孝三年,應該是天下的通行做法,你難道沒有從父母身上得到三年的愛嗎?

是啊!我們都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别說三歲了,大部分直到5、6歲還是由父母照顧。為父母守孝三年,不能享受各種娛樂,又怎麼能稱得上是太久呢?

當然,現代社會與封建時代早已不同,對孝的定義也不會一緻,但不變的是對父母發自内心地尊重、關愛和回報。

孔子說的守孝三年(古人守孝為何以三年為期)5

現在早已沒有什麼法律規定要求守孝,不過孝早就融入了我們的社會風俗,而且現在更不提倡的是在父母生前不聞不問,去世後卻大操大辦,這種行為,不過是為了給外人看的心理安慰罷了。

盡孝,還是要在父母生前開始,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那才是真正的悔之晚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