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筆1809年在英國誕生,但直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中國才得到普遍應用并流行開來,身上衣兜裡有沒有鋼筆甚至成為一個人有沒有文化的标志。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說法是:“上衣口袋插一杆鋼筆的是中學生,插兩杆的是大學生,插三杆以上的肯定是修鋼筆的師傅。”
鋼筆的廣泛使用帶動了修筆業的興盛,隻要在百貨商場文具櫃台旁邊,或是有學校有學生的地方,就會有修鋼筆的攤子。筆帽壞了換筆帽,皮囊漏了換皮囊,若是筆身破裂了,就用細細的鐵絲打箍。
用鋼筆主要是用筆尖,修筆師傅的水平,也就體現在修筆尖上。新買的鋼筆弄不好筆尖會分叉,下水不暢且易劃爛紙,修筆師傅隻是用手捏捏、用小錘子敲敲就能解決大問題。經驗豐富的師傅修筆尖靠的是手感,指頭稍一用勁兒就能準确判斷出筆尖有什麼毛病,在用小錘敲或小鉗夾的時候也必須恰到好處,用力大一點點就有可能把筆尖給毀了。
修鋼筆的師傅,攤子在一輛破自行車上,不過是一個淺口的大方木盒,分成好多小格,每格都有個可以推拉的玻璃蓋,裡面都是鋼筆的零部件,包括各種型号的筆舌、筆尖、筆杆、筆帽、筆帽上帶的别夾,連吸墨水的皮管,還有裝在皮管内的塑料細管都齊備着。玻璃蓋上則是修鋼筆的小鑷子、小鉗子、小榔頭、放大鏡和小油石,幾張砂紙,剪刀、等一應俱全。
修筆師傅四五十歲,戴眼鏡,微笑着,并不多話,上衣口袋裡隻插了一支筆,知識分子模樣。膀子上戴副藍護袖,指尖上染了藍黑的墨水,修筆時熟練地用小鑷子取出一隻小巧的筆尖,插進筆握下,又将筆尖在小油石上磨兩下,蘸上墨水,在紙上寫了兩個正楷字,就樂呵呵地交給了同學。同學也在紙上試試,滿意了,交幾分錢修理費道聲謝,帶上筆跑了。一位年青人将一支筆尖開叉的鋼筆遞過去,師傅隻一看,就拿小鉗子将筆尖夾緊,锉刀稍稍锉兩下,蘸墨水一試,刮紙,再在砂紙上打磨,在油石上輕磨,又蘸墨水試,臉上馬上有了笑意,這才将筆尖擰好。若一時修不好,師傅會讓學生将鋼筆留在攤前,先上課去,他再認認真真地修。下課再來,他已修好。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修筆行業興盛的時期,當年使用的鋼筆以派克金筆為多。那個年代的派克金筆,手感極有分量,筆尖鑲有微量黃金,書寫起來圓潤舒暢。鋼筆也分三六九等,高檔一點的有“派克”,中檔的有上海的“英雄”,學生們則一般用一塊錢以下的低檔鋼筆。但是鋼筆使用時間一長,筆尖等部位會出現磨損,就得找修鋼筆的師傅修理了。
最讓人羨慕的是,有些修筆師傅還會在筆杆上刻字、雕畫、刻上主人的名字,寫上“鵬程萬裡”“開卷有益”之類或勵志或祝福的字樣,再刻上主人的名字,或者幹脆雕龍畫鳳,那多帶勁。
京城最後一位修筆匠張廣義
如今,鍵盤、觸摸屏替代鋼筆,修鋼筆的店鋪和匠人也很難尋覓。戴着厚厚鏡片的修筆匠真的消失了嗎?真實情況是不少人仍在使用并收藏鋼筆。不少人向師傅請教收藏和鑒别鋼筆的經驗。如果鋼筆因意外損壞,仍可付費進行維修、複原,而高端鋼筆更能提供完美的售後維修。雖然小小的修筆攤消失在大街小巷,但依然有專業的修筆匠在各個品牌的售後部門為消費者提供質保服務。與其說這是某一行業被時代淘汰,不如把它看成是鋼筆行業随着市場消費的需求不斷進化、發展,進而擁有了新的生命。
趙鎮發:修鋼筆80年的淄博老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