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小城鎮的建設發展思考

小城鎮的建設發展思考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22:12:49

小城鎮的建設發展思考(向東與強心中山鎮街迎向)1

小城鎮的建設發展思考(向東與強心中山鎮街迎向)2

在“強中心”工程引領下,中山城市首位度不斷提升。圖為中山東區。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随着中山各鎮街相繼召開年度工作總結會,2021年成績單陸續公布,中山鎮街經濟版圖迎來更新。

有兩個變化值得關注。

其一,在完成“兩統籌一合并”的行政區劃調整後,相比去年,中山鎮街經濟數據的統計單元由25個縮減至22個。

其二,數量變少的同時,數據也變大了。火炬區、小榄鎮經濟總量雙雙逼近500億元大關,一東一西繼續加固這座工業城市的制造“護城河”;經過多年積累的翠亨新區,則以195.2億元進入鎮街經濟總量前五,中山參與大灣區建設的“主陣地”逐漸扮演重要經濟角色。

曆年來的經濟數據增長,堆疊出一張中山“進化”的路線圖。數據背後,城市高質量發展趨勢更加凸顯:向東發展加速、城市首位度提升、一體化融合發展特點鮮明……同時,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在數據中呈現。

步入2022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三周年之時,在“大橋時代”來臨之際,中山鎮街需要扮演更多角色、突破更多關卡。

●南方日報記者 廖瀚

兩大領頭羊繼續領跑

沖刺千強鎮前列 鍛造創新“主引擎”

回顧2021年,“兩統籌一合并”的行政區劃調整,成就了兩個GDP接近500億元的“經濟單元”:與東升鎮合并的小榄鎮,以及統籌了民衆街道的火炬開發區。其中,小榄鎮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89.1億元,同比增長10.3%;火炬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80.5億元,同比增長9%,高出全市0.8個百分點。從數據上看,火炬區與小榄鎮以各自的方式走出了此前經濟相對低迷的困境——火炬區連續兩年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沖破此前連續三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壓力;小榄鎮也擺脫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局面,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的增速,重回鎮街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

小榄鎮是一個有着中山傳統制造基因的鎮域經濟發展樣本。

30年前,财經作家吳曉波第一次來到中山,在小榄鎮街道的熙攘中,看見了無數“年輕的中山人”,認定小榄是一個年輕人在消費品産業創業方面的标本性城市。此後30年,早已名聲在外的小榄一路闖關“三來一補”模式和專業鎮經濟,逐漸打下今天8個國家級産業集群的基礎。

火炬區是中山以科研創新引領、培育高新産業發展壯大的一面旗幟。

同樣在上世紀90年代初,由科技部、廣東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共同創辦的國家級高新區——火炬開發區在伶仃洋西岸的灘塗地上創立,開創了産學研合作的新模式,吸引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與高新産業落地。30多年後,立足“高”與“新”的火炬開發區成為中山工業的火車頭和創新主引擎。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2001年,小榄鎮、火炬區分列中山鎮街GDP排名前兩位,遠遠将其他鎮街甩在身後;次年,火炬區超越小榄鎮,承擔起“火車頭”與“主引擎”重任。此後20多年時間裡,火炬區與小榄鎮一直占據鎮街經濟總量前兩位,是中山工業經濟發展的兩大核心力量。

承載着小鎮的大追求和高新區的新使命,“雙子星”重新擦亮招牌,錨定了各自在“大橋時代”的新坐标:

地理空間上的小鎮小榄立起了“大”的信心:以全市第一的經濟體量與人口數量為底氣,追求“更大視野裡的更大作為”,推動中山西部城市副中心建設邁上新台階,當好中山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向“走在全國千強鎮前列”的目标發起沖刺。

火炬區則提出繼續高舉“新”的旗幟,打造中山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标杆、中山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示範區、中山創新發展的主引擎、全國一流國家級高新區,擔當起中山向東發展橋頭堡的重要責任。

根據鎮街制定的年度目标,一東一西“雙子星”有望在2022年GDP雙雙突破500億元。

這将是中山鎮街的裡程碑時刻。作為中山經濟發展曆程中始終跳動着的兩顆“火苗”,小榄鎮與火炬區極具代表性地诠釋了中山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的發展邏輯。新時期,這“一東一西”兩大制造業重鎮,将給中山城市發展帶來新的氣象、新的期待。

翠亨新區跻身總量前五

“強心”趨勢明顯 城市門戶崛起

2021年,中山鎮街的“分層”現象更突出了。

如果以GDP達到200億元為第一分界線,小榄鎮、火炬開發區、東區街道、石岐區街道可以被歸入經濟第一梯隊;身後100億元至200億元的區間裡,翠亨新區領銜下總共10個鎮街處在第二梯隊;低于100億元的區間裡有8個鎮街。

經濟梯隊的形成,體現了中山過去10餘年時間裡發展邏輯的演變。翻開2010年的統計年鑒,一個強鎮林立、各領風騷的中山經濟版圖躍然紙上。從經濟總量第3位的東區到14位的三角鎮,GDP差距不超過40億元,區域經濟還處于你争我趕的良性競逐中,發展較為均衡。

到2021年,中山在城市發展上已經實現了兩個轉變:城市強心,向東發展。這是一場在潛移默化間完成的城市格局重塑。

在“強中心”工程引領下,城市首位度不斷提升。與11年前相比,東區、石岐、西區、南區等中心城區“存在感”越來越強,東區、石岐與其他鎮街拉開了體量差距,中心城區組成鎮街的GDP占全市比重持續上升。

中部經濟體量的突起,成為十餘年來經濟總量變化的主線之一。

與此同時,逐漸向東傾斜的經濟重心,也描繪了中山城市東移的火熱景象。十餘年來,中心城區、東部沿海區域的GDP占全市比重持續上升,顯示中山資源要素逐漸向市域主中心、向東部沿海區域聚攏。

其中,翠亨新區的崛起,是中山這十年間最亮眼的風景。

2021年,翠亨新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95.2億元,同比增長16.8%;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98.5億元,同比增長15.7%;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47.5%。在鎮街經濟版圖上,翠亨新區一躍進入前5,第一梯隊近在眼前。

從中山東部環灣的“一棵苗”邁向“參天樹”,2013年挂牌成立的翠亨新區作為中山最年輕、最具活力的鎮街,初顯峥嵘面貌。

中山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對翠亨新區着墨之多、定位之高前所未有。帶着“全市的希望”,已然進入中山城市版圖核心位置的翠亨新區,要做“大橋時代”背景下,中山的灣區門戶。

2022年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山市2022年新春植樹活動在翠亨新區種下第一批樹。“C位”開局的翠亨新區,提出了“跨越式”的經濟目标:2022年生産總值同比增長20%、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2.1%、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

經過多年的厚積薄發,翠亨新區終于進入“破繭成蝶”關鍵期。

12鎮街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探路一體化融合發展 經濟協同成趨勢

将單一、孤立的經濟指标串聯梳理,可以發現中山鎮街在區域發展中暗湧的新動能。

中山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堅定不移實施“東承、西接、南聯、北融”一體化融合發展大戰略,奮力建設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跨越伶仃洋,一場有關區域協同發展、城市力量聚合演變的變革正在發生。

在邁出面向周邊城市協同發展的第一步的同時,中山鎮街經濟版圖的新畫法,留下了許多加強區域聯動、推動融合發展的想象空間:

東部,分别統籌南朗街道、民衆街道的翠亨新區、火炬開發區,以遙遙領先其他鎮街的區域面積,帶來了更多産業空間,能更好地扮演橋頭堡角色,引領帶動全市全面學習擁抱深港,深度對接珠江東岸,強化“東承”功能。

南部,處于中山經濟第二梯隊的三鄉、坦洲,将加強與珠海在城鄉規劃、基礎配套、環境美化等方面協同聯動,共建“珠中澳”優質生活圈;3月1日,翠亨新區香海路北段道路工程項目動工建設,将與珠海共建具有濃郁風情的灣西情侶路。

北部,南頭、黃圃、東鳳三鎮規上企業數量排名全部跻身中山鎮街前五,規上工業增加值也紛紛名列前茅;北部三鎮完備的家電産業鍊配套,成為與順德深度融合發展、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萬億級智能家電産業集群的基礎。

西部,在小榄的帶動下,橫欄、古鎮經濟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在二産、三産的發展上各領風騷;三鎮形成的西部區域産業集群,在面向江門及粵西城市發揮“西接”作用的過程中,具有強大的經濟合力。

不僅要跑得快,更要走得遠。回看2021年,增速高于中山全市平均水平的12個鎮街,幾乎絕大多數都與相鄰的周邊城市在産業上産生了緊密聯動。城市“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城市群牽引區域經濟協同才是未來。中山在一個轉型關鍵期作出融合發展探索,是對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的積極實踐。

■記者觀察

期待中山鎮街“萬馬奔騰”新局面

珠江潮湧,乘勢而上。回看2021年中山鎮街經濟數據,最直觀的感受是鎮街在區域競合、沙場賽馬中所體現的活力。

領頭羊火炬區、小榄鎮擺脫前幾年經濟相對低迷的狀況,中山工業脈搏穩健跳動;翠亨新區“破繭成蝶”“跨越式”發展勢頭已成;橫欄鎮“鳳凰涅槃”,實現經濟增速從全市墊底到企穩回升,再到全市第一的破局轉折;古鎮鎮向内挖潛,沙溪鎮固投領跑……數據裡的中山鎮街,不乏亮點與出彩面。

問題與挑戰同樣存在。消費相對乏力等因素影響下,中心城區街道如東區、石岐、西區、南區等經濟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有待複蘇。

經濟版圖變化中所反映的城市格局重塑,是中山走向“海洋時代”,迎接深中通道“大橋時代”的必經之路,也是在日新月異的大灣區城市競合格局下,為适應激烈競争而作出的自我革新。當深中通道通車之期已近在咫尺,曾經締造了專業鎮經濟範本的中山鎮街正在面對一個必答題:迎向“大橋時代”,中山鎮街如何能有“乘風而起”的機遇?

在記者看來,在走向灣區競賽之前,中山鎮街仍有三個問題需要完成自我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魚與熊掌可否兼得?這一問題指向的是中山部分鎮街在第三産業上的“缺課”問題。

從鎮街數據來看,中山僅有石岐區、東區第三産業增加值占生産總值比重相對較高,而火炬區、小榄鎮乃至翠亨新區,在這一數據上都處于全市中下遊水平。

第三産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關系到城鎮品質、産城融合、營商環境等方方面面,也是吸引高端人才流入的重要配套。隻有現代服務業跟上灣區潮流,中山才能在“多領域全方位學習擁抱深港”的背景下,推動規劃協同,全面對接深港都市圈規劃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規劃,探索城鎮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有序銜接。

第二個問題是,中山鎮街能否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這也是寫在黨代會報告中的一句話。改變“單打獨鬥”姿态,在各自産業優勢“各美其美”的同時,推動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美美與共”,無論是對于北部家電産業與順德深度融合發展,還是西部照明産業繼續做強做大,都具有借鑒意義。

第三個問題是,市直管鎮體制下,小鎮街能否辦成更大的事?

這關系到事權、财權是否與鎮街經濟發展相匹配的問題。中山市第十五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建設扁平高效的服務型政府”,通過深化完善市直管鎮體制改革,優化調整市鎮事權、财權和人力資源的方式,實現“既讓市集中力量辦大事,也充分激發鎮街活力”的目的。

改革,賦予鎮街靈活應對新挑戰的信心與能力。我們期待未來在低效工業園改造等基層實踐中,看到中山鎮街“萬馬奔騰”、實踐出真知的全新一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