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方力 通訊員 賈南洋 孫紅燕
疫情之下,有一種浪漫,也許就叫并肩作戰!
“還沒結束?”“沒有!”“幾點?”這是杭州西湖區留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趙新華、邱兆林夫婦,在微信中的日常簡短的交流。
趙新華是護士,丈夫邱兆林是藥劑師。簡短的幾句回複,是夫妻倆最甜蜜的話語。
趙新華在疫情防控中主要負責消殺工作,每次核酸采樣結束後,不管多晚,她都認真細緻地做好全方位消殺,最後一個離開。
每天,她都要身穿防護服,用小小的身軀背着三十斤重的消殺桶消殺。結束時,她的肩膀和背都勒出了紅印,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但她依然笑着說:“卸下消毒箱,感覺快飛起來了。”
邱兆林打趣她:“平時拎袋水果都吃力,都不知道她哪裡來的力氣,扛起三十多斤的消毒桶。”
“放着,我來,我力氣大!”一到搬運防疫物資時,留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杜銀燕仿佛就像打了雞血。不光如此,她還主動承擔了隔離觀察人員垃圾收運工作。
“你好,請問你家有垃圾需要處理嗎?”她穿着防護服,全副武裝地一層一層上樓,收集、消殺、裝袋,最後封箱送至點位。一天下來,雙腳像是灌了鉛似的。她脫下防護服,露出滿臉的紅色壓痕和汗濕的頭發,笑着說:“今天的強國運動我肯定排第一了!”
杜銀燕的丈夫許俊是西湖區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小分隊成員。疫情發生以來,他忙着做流調、疫情防控宣傳,經常回不了家,輪到值守時更是24小時在單位備班。
夫妻倆雖然身處不同的崗位,但相同的使命、共同的擔當,讓這對夫妻聞令而戰、集結到位。
楊建文、楊曉意也是一對雙職工夫妻,都在轉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
自疫情發生後,楊建文帶領防保科奮戰一線,以崗為家。剛上初中的女兒最大的心願,便是能夠跟爸爸好好吃頓飯。楊曉意偶爾會給楊建文送些飯菜,“不能頓頓吃泡面,身體會垮的”。
楊曉意作為醫生,也一直堅守崗位,核酸采樣任務重,她通常早上7點出門,忙到晚上9點才能回家。唯一的女兒隻能獨自在家,一天三餐自己解決。
懂事的女兒沒有一句抱怨。她寫了一篇作文,題目是《我的春節(除夕)》——
今天,我獨自在家做着過年的準備,雖然身旁父母不在,但是想到他倆在做着平凡而又偉大的事情,心中的孤獨感,一刹那就被巨大的自豪和驕傲所填滿。華燈初上,桌上的飯菜冒着熱氣,窗外的仙女棒透過玻璃把光照在了屋裡,我靜靜地坐着聽着,仿佛已經聽到了我的父母匆匆上樓的腳步聲,在打開門的第一時間,我要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說聲爸爸媽媽辛苦了,除夕快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