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以來,河南省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多地出現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其中尤以鄭州為最,根據中央氣象台統計,鄭州此次極端強降雨最大小時降雨量為201.9毫米,已超過75年8月5日“758特大暴雨”河南林莊的1小時降雨量,當時的記錄是198.5毫米。
這是什麼概念,按照鄭州市7500平方千米的面積來算,相當于一小時内150個西湖的水量被倒進了鄭州——這還隻是一小時。強降雨的時段,從18日夜間就已開始,22日才開始減弱。
極端強降雨讓鄭州損失慘重,這一刻,全國的目光都聚集在鄭州,所有人都在為鄭州祝福。
談到暴雨,我們當然并不陌生,汛期暴雨的消息并不少見,可是這次鄭州的特大暴雨,刷新了不少人的認知,局部短時間暴雨,降水量竟能達到如此驚人的地步,大自然再次讓人見識了它的威力。
而這次河南中部、西部、北部普降暴雨,局部遭遇極端暴雨,又讓不少人困惑,中部地區曆來少雨,為啥這次降雨量會如此之大,來勢如此之猛?
談到這個,我們得先了解一次局部大暴雨的形成原因。
暴雨是幾種不同尺度天氣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通常來說,暴雨的形成需要幾個前提。
一是必須有充足的水汽源和輸送路徑;二是要有特定的地形,有利于對流的生成和加深發展;三是要有穩定少動的孤立雲團,便于水汽的聚集。
有了這些,就有了暴雨形成的條件:大氣不穩定,能量迅速增加,對應的就是強降水,降水結束能量也就得到了釋放。
但這還不一定能形成局部的特大暴雨,還得加上其他一些條件。
我們可以把一個形成暴雨的中尺度對流系統想象成一個冷池,在氣象學定義上,它是較冷的空氣(或水體)被較暖的空氣(或水體)所包圍而形成的溫度較低區域。
如果有其他因素進行作用,比如風速的影響,有可能讓兩個方向相同的對流系統合并,讓降水增幅,産生極端降水。
2001年7月在青海東部發生過的一場罕見大暴雨,它的形成原因就是兩個雷暴雲團的合并,造成大範圍的暴雨,這次暴雨涉及19個縣、80多個鄉鎮,造成多人死傷,經濟損失約3000萬元。
或者對流系統前方出現低空急流,有可能觸發新對流的産生。原來的冷池已接近飽和,再加入個随機擾動的新對流,也可能産生極端降水。
如北京2012年的721特大暴雨,直接誘因就是整個水汽含量異常大的雲團為極端降水的重要因子,環境大氣本來就不穩定,環境濕度相對較高、濕層較厚,再加上對流侵入擾動,造成持續時間長的強降雨。
在氣象學上,這有個專業術語,叫做“列車效應”。
所謂列車效應,相當于列車一節節車廂經過時,會給站在鐵軌邊上的人帶來巨大的震撼。一串串對流雲就相當于一節節車廂,每個對流單位都能産生短時強降水,。當多個對流系統依次經過某個地區上空,它的降水量就會累計起來,達到一個驚人的地步,長時間的大暴雨或者特大暴雨就這麼産生了。
這随之帶來另一個問題,以前這時候的大雨暴雨,基本上集中在淮河長江流域,這次竟然北移到鄭州一帶,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涉及到另一個概念:梅雨雨帶的北移。
梅雨,是在每年6、7月份的東南季風帶來的太平洋暖濕氣流,經過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日本中南部以及韓國南部等地出現的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其為“梅雨”。
它的特點是長時間的持續陰雨。以往梅雨天引發個洪澇災害是很正常的事,每年這個時候,防汛都是江淮流域城市的重中之重。不過從90年代末開始,雖然淮河流域依舊出現過連續的洪澇,但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雨量卻開始相對偏少。這個現象說明,梅雨雨帶開始北移了。
根據學者的研究資料,從80年代初到本世紀前10年,30多年裡,我國梅雨雨帶從長期盤踞在長江以南地區,北移到了長江以北地區,而近十年來,北移的趨勢仍然在繼續。這導緻長江以南地區降水減少,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增多。
我本身也是南方人,直觀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梅雨季節不像以前那麼多雨了。小時候的印象中,梅雨天可是要整天整夜下雨的。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數據,2003年以後,華南年降水量階段性減少,比常年同期偏少10-20%;除2010年外,長江中下遊地區的降水,也比常年同期偏少1—15%。
華北地區的數據卻正好相反。
2012年的數據顯示,當年北京降水量為18年來最多,遠超近30年均值;天津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59%;河北降水量偏多26%。
傳統的“南澇北旱”降水分布正在變化中。
再往大點看,這還不止是我國梅雨雨帶北移的問題,在更大尺度上,東亞夏季風雨帶也是在北移的。根據氣象專家的預測,在未來80-100年,東亞夏季風将增強,雨帶北移,尤其是 2040 年後,降水将逐步向北走。
東亞副熱帶擴張與逐年梅雨期降水量系數分布
現在一般認為,全球變暖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
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21世紀北極平均氣溫上升了1.6℃以上。氣溫升高,對全球氣候帶來很大影響,雨季延長,水災越來越頻繁。
大氣各個層次上溫度上升,造成東亞副熱帶增暖和擴張,梅雨雨帶已超出江淮流域、擴大到黃淮流域以及東北,這表示東亞副熱帶的擴張有利于中國東部長江以南地區梅雨期降水減少, 長江以北地區降水增多, 即使得梅雨雨帶北移。
再聯系到這次河南的特大暴雨,簡單來說,就是氣候變暖,江淮地區上空的氣溫已經不夠冷,不足以使北上的暖氣團凝結成雨滴,暖氣團繼續北上。直到進入河南後撞上太行、王屋二山,也就是在鄭州附近。
這個地區位于太行山系的東南側,地形特點是西北高,東南低。而最近東海、南海方向又有兩個台風,水汽沿東南氣流被源源不斷輸送到河南上空,地勢将水汽劇烈擡升,形成了極端強降雨。
不巧的是,這兩天,台風移動變緩,大氣環流穩定,長時間維持着東南-西北的走向,太平洋的豐沛水汽不斷被輸送進内陸。
我們可以再看下前文提到暴雨形成的幾個條件。
充足的水汽源和輸送路徑,有了。
特定的地形,有了。
穩定少動的雲團,有了。
一團團水汽在河南地區遇到冷空氣,彙聚成一個個新的對流系統,就像一列火車拖着長長的車廂在鄭州上空緩緩移動,形成了“列車效應”,就出現了長時間的特大暴雨。
如果全球增溫持續下去,在長時間尺度上,季風雨帶還會繼續向北推進,讓我國北方的降水顯著增加,到時候,傳統的“南澇北旱”現象有可能發生不小改變。
而這次河南這種天氣系統,局地性強,對流劇烈,極易成災,對未來内陸城市的防汛是個警示。
全球氣候不是靜止不變的,它從來都在不停地演化。雖然我們短時間内未必能感受到,但一旦感受到,可能就已經形成災害。
人類的力量離操縱天氣還差得太遠。現在極端氣候逐漸常見,現階段我們能做的,是盡量未雨綢缪,趨利避害,做好防災減災工作。那些從來沒經曆過如此大規模降水的地區,一定要有應急預案和配套措施,各地如何預防災害,要有更新的理論給予指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