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荷蓧[hè diào]:荷,背負肩擔。蓧,古代一種除草用的竹編農具。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勤”,勞。“分”同糞,施肥播種之意。
有兩種解讀,一種說法是老丈的自述,老丈手腳不停地勞作,五谷還沒有施肥播種。另一種說法是老丈指責子路手腳不勤,五谷不分。意思是當今亂世,子路不學習“後稷”躬耕五谷,反而跟随師父去遠遊。(不可取)
▲植:通“置”,安放,放置,樹立。
▲芸:同“耘”,除草。
▲食[sì]:拿東西給人吃。
▲止:停留,逗留。
▲見[xiàn]其二子:見同“現”,使見,出現,顯露。老人讓他的兩個兒子拜見子路。
【譯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位老人,肩上用拐杖挑着除草的農具。子路問道:“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我手腳不停地勞作,忙着施肥播種五谷,誰是你的老師我怎麼會知道?”說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鋤起草來。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邊。老人留下子路住宿,殺雞做小米飯款待他,又讓自己的兩個兒子來見子路。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經曆告訴了孔子。孔子說:“這是一位隐士啊。”讓子路返回去再拜見他。子路返回去時,老人卻已離家出門了。子路說:“有能力卻不出來做官是不合乎道義的。長幼之間的禮節,不可廢除;君臣之間的大義,又怎能抛棄呢?(隐居避世)想潔身自好,卻破壞了君臣之間的大倫。君子出來做官,隻是為了推行道義,至于我們的理想和主張難以實行,我已經知道了。”
【學而思】
18.5、18.6、18.7三章記述了隐者勸說孔子及其弟子避世隐居,18.5章“孔子下,欲與之言”、18.7章“使子路反見之”則是孔子及其弟子們反勸隐士門出仕,為恢複天下秩序而努力。18.6章“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8.7章“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兩句,體現了孔子和弟子們“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
《憲問篇》14.38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