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學科自學能力?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包天仁,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如何培養學生英語學科自學能力?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包天仁
外語學習能力,簡稱外語學能,英文縮寫是FLA(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aptitude”指的是潛在的、天生的潛質和能力。最近有研究證明學能對語言學習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并是後天可以開發和培養的。幾十年來,國際語言學界對語言學習成功者(good language learners,簡稱GLL)的研究證明,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學能、動力(motivation)和機會(opportunity)。
2012年,應用語言學領域讨論兩個熱門的核心理念(key concepts),其中一個就是外語學能,另一個是“任務重複”(task repetition)。前者已有三十年的曆史,但後者剛剛被提出來。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雜志2013年第2期和第3期刊登了我的一篇題為《教學如何真正促進學習》的文章。事實上,近幾年國際上的教學理論又回歸到“聚焦教師”的層面,但最後還是要落實到如何“促進學生學習”上。所以,“聚焦教師,聚焦課堂,聚焦學生”這個理念是比較全面的。有一種說法叫“以學習為中心”——“learning-centered”,這是Scott Thornbury提出的觀點,而不是以“教師”或“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教師的教學、幹預(intervention)、輔導、動機(motivation)和精選的材料,這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都是非常關鍵的,都要由教師提供。但是教師再關鍵,最後都要落實到學生的學習上。如果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那麼學生就可以獲得成功,教學就容易獲得豐收。
最近幾年國外出版了幾套英語教材,其中有一套叫Straight Forward(一步到位),教材内容很直接(explicit或direct),但我國的課标和新教材提倡的卻是“拐彎抹角”,讓學生自己發現(discover)和生成(generate)語言規律,這顯然不符合外語教學的基本規律。近十五年來,國外(主要是英國)出版的幾十套英語教材都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編排的,包括話題、課文、練習和文化内容等。實踐證明,自然習得的方法不适合我國的大班教學、課時少、漢語語言環境、動力不足的英語外語教學(TEFL),因為語言學習者要花十倍時間浸入到這門語言中,但我國學生沒有英語語言環境,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學習英語,所以應重視學生的外語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那麼,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什麼呢?具體地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拼讀能力(phonemic coding ability),即識别和記住單詞發音并能拼寫出來的能力(the ability to identify and retain sounds and link them to phonetic symbols)。英語是一種拼音語言,發音與拼寫有很大關系。教師應該在中小學的英語學習初始階段教會學生掌握音标,以便學生能獨立運用音标來拼讀單詞和句子。這個學習能力是将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是學習者必須掌握的。英語的讀寫體系與漢語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學習英語認讀至關重要,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
(二)語法能力(grammar ability)或語法敏感性(grammatical sensitivity),即能夠迅速、準确地感知自己所說的句子是否符合語法規則(sensitivity to words’ grammatical functions that would fulfill in a sentence)。該項能力包括詞法、句法、慣用法,指包括語音和用法在内的一切語言規則。英語語法教學是英語學習的主線,語法是綱,須從小抓起,一步一個腳印,學習者才能具備這個能力。
我仔細研究了幾十套最新的原版英語教材,它們的結構編排相當一緻:前半部分都是語言知識,即語法、詞彙和語音,裡面有一篇課文,後半部分是聽、說、讀、寫、對話、訓練等,課後配有一個周末大作業,即任務。而我國的大、中、小學英語教材的理念都十分陳舊,既不符合當今國際的潮流,又不适合中國的國情、教情和學情。我們中小學英語教師,甚至大學英語教師,如果不以語法為綱,那就是對教學的誤導。學生學好語法後,可以舉一反三,運用到今後的學習和工作當中,所以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和生成語法(Generative Grammar)理論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現在全世界的教育教學早就回歸“語法教學”了,無論母語、二語或者外語教學,凡是語言教學都非常重視語法,隻有中國還在“淡化”語法教學。提倡交際理念的任務型教學是不符合英語外語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法的。
(三)歸納總結能力(inductive ability),這是學生終身都需要培養的自主學習或自覺學習能力。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就是一種讨論式教學法。面對教師,優秀的學生敢提問、願意提問,而有些教師卻懼怕學生提問,因為怕解答不了他們的問題。如果學生(包括初中生)的英語能力超過了教師,這說明教師的教學非常成功。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就是培養和鼓勵學生積極預習、上課積極發言、做好筆記,使學生課後能自覺地複習鞏固,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四)記憶能力(rote-learning ability或memorizing ability),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死記硬背”能力。有人反對死記硬背,死記硬背有什麼不好?如果不死記硬背,單詞、句子、語法規則都記不住,教學就産生不了任何效果。
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認知能力(cognitive ability)、邏輯思維能力(logical thinking ability)、辯證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推理能力和想象力(imagination)。有些教師跟我反映說,我的學生不喜歡背單詞、背課文,我說那是因為學生沒有養成習慣,教師自己沒有這種習慣,對學生也就沒有要求。如果教師一味要求學生背東西,但并不檢查考評,學生就不會下功夫。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
學生不會單詞就不能聽懂課堂教學,也不能參加師生課堂活動。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法,即“4P”(preparation, 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教學法,其中第一個“P”——preparation,指的就是利用上課前幾分鐘聽寫單詞或詞組。表現好的學生給予表揚,差的予以批評,當場改錯,出錯多的學生下次再聽寫,直到改掉不記單詞的習慣為止。教師千萬不能讓學生們偷懶,沒有“死記”,就沒有“活用”。要把單詞的單獨“死記”和通過上下文的單詞“活記”相結合,從小利用孩子記憶好的優勢,多記詞彙。現在我國學生到高中畢業才掌握不到3000個單詞,而英、美國家的學生則掌握6萬至10萬個英語詞彙。我國學生要求掌握的詞彙量太小,所以在口頭和筆頭英語應用時受到詞彙量的限制。單詞都不認識,學生就無法交際,無法應用。因此,外語學習能力的培養十分必要。
(本文首次發表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3年第8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