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林草生态綜合監測評價技術方案

林草生态綜合監測評價技術方案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2:47:12

林草生态綜合監測評價技術方案(林草科普生态文明建設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1

圖片來源:網絡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銀行、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委員會等組織聯合發布“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在全世界各地大力推行,并将其定義為一種保護、可持續管理和修複生态系統的行動,得到國際社會的贊賞。這種方法颠覆了以往片面依賴技術手段實施生态治理的認知,提倡依靠自然力量,進行恢複和治理生态系統,解決了工業社會用技術手段所帶來的不良後果。“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着眼于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标,為協調經濟發展和生态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思想。下面就此作些簡要介紹。

  一、正确認識人與自然關系

  人與自然有極其重要的辨證關系。人類來源于自然,在自然哺育下成長,沒有自然就沒有人類,所以自然是人類生存的根基,人是自然的組成成分,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平等的,人不是自然的上帝,而是自然的夥伴。人破壞自然就是破壞自己的生存條件,人離不開自然而存在。人類必須堅持與自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自己。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按自然規律辦事,違背自然規律,就會受到自然懲罰。馬克思主義生态自然觀認為,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與有機身體,人與自然界密切聯系、相互制約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人和自然不是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正确對待自然是人類的應有責任。

  二、“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簡介

  1.《方案》的由來

  國際組織把“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一種新理念在全球推行,開始時僅作單項,如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等推行。2015年歐盟認識到這一理念在改善人與自然關系、塑造可持續競争力中的巨大潛力,将《方案》納入更廣泛更大規模試點,作為可持續發展相關的多重領域。它颠覆了人類在工業社會中以技術手段而破壞自然并獲取自然資源的單向思維方式,指向可持續發展,靠自然力量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2.《方案》的内涵

  《方案》是一種受自然啟發支撐并利用自然的解決方案,以有效和适宜性手段應對社會挑戰,提高社會的韌性,帶來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這個《方案》将通過資源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和系統性幹預手段,使自然特征和自然過程融入城市、陸地和海洋景觀。至此,将《方案》逐步擴展到可持續發展的多重領域,把從自然中來的自然能力因素擴充到各地的生态治理之中。《方案》是一種綠色符合自然規律的方案,是促進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方案,而不是以工業手段和技術處理與自然發展完全對立、掠奪性破壞性的方案,帶來生态災難的方案。《方案》也稱為自然《方案》。

  《方案》根據對生态系統的不同利用方式可分為三類:一是直接利用未經幹預或最小化幹預的生态系統,如自然通風淨化空氣、以城市綠地管理雨洪;二是修複生态系統如土壤治理、恢複土壤生态系統功能;三是模仿自然規律創造生态系統,如新建綠色屋頂和綠牆外立面等設施,調節微氣候。

  3.《方案》具有的特點

  1)包羅萬象:服務于經濟、生态和環境多重目标。

  2)以生态環境保護為前提: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态系統服務為基礎任務,制定長期穩定方案。

  3)作為創新型和綜合性治理手段:可單獨實施或與其他生态化工程技術手段協同實施。

  4)因地制宜:以跨學科專業和知識為支撐,便于交流複制和推廣。

  5)可應用于多維空間尺度:與陸地和海洋景觀有機結合。

  《方案》主動尋求對自然的前瞻性保護,無疑是指向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應成為今後生态治理的方向。對于某些工業技術方案,要首先将其生态化,才可考慮與生态自然《方案》聯合使用,克服其不利生态環境保護的因素。

  4.案例

  1)德國斯圖加特市,根據本市氣候特點,提出建設通風廊道。即依靠自然風模式和密集的植被解決熱島效應和污染等問題。他們将通風廊道與河流、公園、草地和軌道交通相連形成綠色網絡,保持城市通達性。

  2)德國柏林市,其城市搞綠道工程,共修20條綠道形成綠色網絡,改善城市小氣候,并把廢舊機場、空地轉型作為社區移動性“遊動園藝場”,有效利用城市土地。

  3)荷蘭阿姆斯丹水城,在水城中用小塊地建郵票大小公園,稱“郵票公園”,同時建綠色屋頂和綠牆,發揮截留雨水、蔭蔽的淨化空氣功能,改善居民健康。

  4)自俄羅斯泥炭資源覆蓋全國15%區域。泥炭提取後,泥炭地被廢棄,排水系統照常運轉将泥炭沼抽幹,缺水導緻泥炭幹燥上層脫水極易着火。在聯合國支持下白俄羅斯開始規劃和可持續管理,普遍的做法是讓廢棄泥炭礦床再濕潤,水位上升後變為養魚和采摘場所,發展生态旅遊,為人們帶來了切實效益。環境也變好了,密集的泥沼也成為CO2吸收源。

  5)中國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構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建立國家公園為一體的自然地體系,與《方案》不謀而合。而且我國各地也先後以貫徹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複為主的方針,依靠自然力量解決現實問題,以替代原有的技術手段。我國在不少地方和城市搞海綿城市試點,倡導建設自然沉積、自然滲透和自然淨化的城市水生态系統;珠江三角洲搞綠道網,香港通風廊道建設等等都是回歸自然,利用自然生态的成果。

  三、推進生态文明建設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設的核心。在生态文明建設中堅持生态優先原則和借鑒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為手段,結合我國實際,不斷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為盡早實現美麗中國而奮鬥。(作者:賀慶棠,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博導、教授。編輯 王強)

林草生态綜合監測評價技術方案(林草科普生态文明建設與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