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安娜貝蘇
真正的孤獨,不是一個人寂寞。
心理學家米哈裡·奇克森特米哈伊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花了5年時間,跟蹤調查了活躍于藝術、科學、商業及政治界的傑出人物。
通過對他們經曆的梳理他發現:
這些高智商的人,在青春期階段,都有抗拒與人接觸,或被他人排斥的經曆。
正因為遠離人群,他們更能沉下心做事,成年後在各自領域都表現出超強的邏輯力與旺盛的創造力。
最後,他總結道:
一個人對自我的探索越深入,對外界的需求就越少,因此高智商的人反而不合群。
對他們而言,不合群并非性格上的孤僻,而是源自精神的獨立。
01
《史蒂夫·喬布斯傳》中,有個智商極高的男孩沃茲尼亞克。
從小,他就跟别的孩子不同。
當同齡人對足球、遊戲報以極大熱情的時候,他時常跟在父親身後研究各種電子元件,沉迷于新式計算機。
成年後,周圍的人都開始約會,他卻認為“盯着一隻晶體管比跟一個姑娘眉來眼去要來得容易得多。”
也因此,他一直被排擠在同齡人的圈子外。
直到1970年秋天,他認識了喬布斯,兩人志趣相投,很快便互引為知己。
他們經常在一起談論最新的電子技術,交換彼此喜愛的音樂,還制作出用于通訊的“藍盒子”,第一次将自己的創意轉化為财富。
喬布斯曾在自傳裡說:
“如果不是因為藍盒子,就不會有蘋果公司。沃茲教我學會了合作,我們也獲得了信心,相信自己可以解決技術問題,并真的将一些發明投入生産。”
生活多許多優秀的人看似不合群,其實隻是周圍沒有他的同類。
魯迅平日裡不苟言笑,但他與蔡元培、瞿秋白、宋慶齡、蕭紅等人,都相交甚笃。
莫泊桑性格孤傲,卻與福樓拜、屠格涅夫、左拉等人能夠相談甚歡。
庸碌者在群體中尋找歸屬,聰明人隻和同等層次的人深交。
磁場相通,才能互相吸引,同等能量的人,才能彼此成就。
02
一項來源于新加坡管理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普通人在與同伴相處時會顯得快樂,但高智商人群并不會。
他們往往熱衷一個人待着,向内探索,與自己對話,不斷拓展人生的高度。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寫過這麼一段話:
“當一個人真正投入到一件事當中的時候,才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關鍵,這個過程,往往需要獨自進行。”
康德一生未離開過自己的出生地,在漫長的獨居歲月裡創立了古典哲學體系;
梭羅遠離塵嚣,在萬籁俱寂的曠野中寫出了著名的《瓦爾登湖》。
所以,永遠不要害怕孤獨,你孤獨了才會去創造,去體會。
擁有安于孤寂的毅力,才能有驚豔衆人的實力。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曾用诙諧幽默的語言,描寫過一種從衆行為: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
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鐘之内,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
群體中的個人,猶如衆多沙粒中的一把,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
真正有智慧的人人更清醒,他們甯願孤獨,也不願意随波逐流。
現實社會中,我們或多或少被别人幹擾過自己的選擇:
别人考研,我要不要考?别人成家立業,我要不要将就……
我們就像王小波筆下那些“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跟随大流,過着波瀾不驚的人生。
但将音樂視作生命,又以勇氣對抗世俗的1900告訴我們:不随波逐流,勇敢堅持自我,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看過這麼一句話:“真正的孤獨,不是一個人寂寞,而是在無盡的喧嘩中喪失了自我。”
人生隻有一次,不要盲目跟随别人的腳步,你要學着找到自己的節奏。
03
在許多人眼中,錢鐘書一直是個不合群的怪人。
他年少時恃才傲物,不屑與人交往,中年閉門寫作,老年時更是離群索居。
當年《圍城》發表後,錢鐘書名聲大振,許多人和單位想請他參加剪彩、開工等活動。
但錢鐘書對于這些請帖、征文概置不理。
他稱這些活動為,“招邀不三不四之閑人,談講不痛不癢之廢話,花費不明不白之冤錢,浪費不該浪費的時間。”
他這一生,幾乎将所有時間傾注在寫作與做學問上。
也因此他完成了《管錐編》這樣重量級的學術著作,還寫出了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的《圍城》。
那些有着清晰目标的人,往往是刻意選擇了獨處。
尼采曾說:“能忍受離群索居的人,不是神靈,就是野獸。”
越是境界非凡的人,越擁有優質的獨處能力。
當他某天站在聚光燈下回看來路,想起的并不是孤單與路長,而是波瀾壯闊的海洋和天空中閃耀的星光。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