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烏篷那信寶塔Soon U Pon Nya Shin Paya,位于緬甸曼德勒實皆山的最高處,從烏敏東色寺沿一條又破又窄的馬路開車上行1200米即可到達。“實皆”就是“懸在河上的木頭”,山雖不高,卻應了中國那句老話,有仙則名,從松烏篷那信寶塔向下俯瞰,起伏不大的山坡上竟有數不清的白金相間的佛塔立于灌木叢林之中, 一塔一寺, 據說從14世紀始建至今,實皆山上的寺廟已多達600多座,而如今在此修行的僧人和尼姑更是多達數千人,實皆山已成了緬甸佛教教徒們最重要的禅修之地。
山頭四處聳立的佛塔
與曼德勒的許多寺廟一樣,門口不大,看上去猶如一個被擠在一群小商鋪中、裝飾精美的小黃亭,台階下方,還有幾隻瘦狗或趴或站地呆在那裡。如果僅看門臉的大小,真是難以想像,它竟然會是實皆山南面最重要的寺廟。脫鞋入内,照例會通過一個長長的賣各式紀念品的長廊才能到達真正的殿堂。
與半山腰上的烏敏東色寺一樣, 松烏篷那信寶塔的回廊、地面也是以綠色為主,廊頂還挂滿了一幅幅宗教故事油畫,對我這樣一個對佛教一無所知的人來說,盡管舉頭端詳了半天,仍是除了畫面上的人物動作外,着實看不出個所以然,真是外行看熱鬧啊。
寺中地面的鋪裝也與烏敏東色寺如出一轍,由各色磁磚拼出的豔麗而規則的幾何圖案布滿了整個廊亭台院。裝飾風格如此一緻,想必它們一定是建于同一個時期,又或許它們就是出于同一位設計師之手也說不定。
華麗的中央大殿内依舊是跪了一地的男男女女,一尊金衣盤膝坐佛似笑非笑地俯瞰着這來來往往的叩拜,不知為啥,這表情讓我不由得想起了蒙娜麗莎那世人永遠無法破解的微笑,笑人癡?笑事傻?亦或是衆生所求所願之事不過是生命輪回中一笑而過的浮塵煙雲?天機不可洩露!隻看不說、隻笑不語,這又何嘗不是得道者的做人境界呢!你拜你的,我看我的,隻要能讓彼此心甯神安就好!
大佛兩側的功德箱前各有一尊寓意吉祥的青銅蟾蜍和兔子。據說在很早以前,人們覺得實皆山看起來像一隻巨大的蟾蜍,故被當作是吉祥的風水寶地,也正是基于這一說法,才讓14世紀的實皆山有了始發,也曾讓一些部族将此地選為了都城。隻是好景不長,這裡始終沒能成為一個政治中心,作為都城僅僅四年便易作他處。盡管如此,作為佛邦的精神之所,卻一直綿延至今。可惜的是,我漏拍的那隻重要的蟾蜍,隻取了這隻啃胡羅蔔的兔子。唉!
這尊位于中央、高29.3米的鍍金佛塔建于1312年,它是松烏篷那信寶塔裡最具傳奇色彩的所在。傳說,它的建造者是對國王忠心耿耿的大臣篷那信。篷那信的父母都是具有超能力的神,他父親曾在1000年前從喜馬拉雅山飛到實皆,并和佛陀、七個隐士以及戴着鮮花的紅毛猩猩一起共享聖餐。同樣具有超能力的篷那信受一塊裝在槟榔盒子裡的佛舍利啟發,在一夜之間讓此塔拔地而起。
這個傳說制造的相當天馬行空,具有非常強烈的超現實感,它讓我深深地感到,緬甸人民的想像力真是要比我們的《封神演義》還猛得多,試想一下,咱家《封神演義》裡無所不能的衆神有誰打着飛的去過喜馬拉雅山?沒有!又有誰會用一個不起眼的槟榔盒子放神聖的佛舍利?沒有!至于佛陀、七個隐士、篷那信他爸、還有那戴着鮮花的紅毛猩猩一起聖餐的情景,想想都很熱鬧!不管傳說如何,我想有一點可能是真的,那就是這座佛塔當時的建設速度一定非比尋常,或許就是一個百日工程,這才成就了它一夜之間拔地而起的傳奇。
這畫面讓我想起了《求佛》裡的那幾句唱詞:
......
我在佛前苦苦求了幾千年,
願意用幾世換我們一世情緣 ,
希望可以感動上天
......
可能是下午的緣故,除了拜殿内有些信徒在祈福外,長廊内遊人稀少,人也好,狗也好,都是那麼的清靜、安逸......
這尊坐在镂空金台中、懷抱金缽之人不知是哪位聖僧,不過看那金台頂部的七八重金頂以及四柱上懸立的金龍、穿的金衣、抱的金缽來看,估計他應是某位國王的象征吧!隻是這裡四面鐵藝門窗封閉,既讓聖神猶如坐監一般,也讓我們無法就近細觀!
不過這封閉的鐵藝倒是色彩豔麗、造型獨特,猛一看,我還以為是條美人魚呢!
牆角下,一位兩臂刺青、撚珠冥想的僧人,表情很有意思。時而緊閉雙目,弓背低頭,時而将頭擡起甩向一側,就這樣,一會變幻一個姿勢,不知這又是哪宗哪派的哪種修行,而那藏在暗紅色僧袍下的腳則已肮髒的幾乎分不出肉色。肉髒不是事,心淨便是好!
傳說自有神處!不過,單就登高望遠來說,如若在好天,從居高臨下的松烏篷那信寶塔眺望山下那一片片星羅棋布的佛塔以及如玉帶般環繞的伊洛瓦底江,就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佛教樂途旅遊網與專欄作家:沙漠女兒 更新:2016.05.04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