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的時候,在芒砀山前建了高祖廟,有前後大殿和東、西廂房,規模雄偉,氣勢壯觀。廟建好之後,文帝劉恒還禦駕親臨芒砀山,舉行了隆重的祭拜儀式,親手栽植了兩棵銀杏樹以表紀念。
後來,由于曆史的變遷和戰争動亂,高祖廟房塌牆傾,成了一片廢墟。到了北宋末年,永城縣和應天府決定重建高祖廟,于是撥出一些銀兩,并把建廟的任務交給了當時的芒砀山著名匠人魯林。魯林是一個聰明好學,很有頭腦的人,他年過半百,多才多藝,木工、泥工、石工、瓦工樣樣精通,特别擅長房屋設計。縣令把任務交給他,限兩年内完工。
魯林在芒砀山生活了半個多世紀,從小時候起,雖然多次到過高祖廟遺址,但從來沒有見過高祖廟是什麼樣子,這就給他的設計工作帶來了難題。于是,他通過走訪老人,又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費了好大的勁,終于把高祖廟的設計圖劃了出來。圖紙交到永城縣衙,縣令又報至應天府,但批複卻是:氣派不足,重新設計。
這下可難壞了魯林。能查的資料都查了,老人也訪了,究竟原來的高祖廟是什麼樣子?誰也說不清。圖紙定不下來,時間又如此緊迫,怎麼辦呢?他一臉愁雲,寝食不安。
這天,魯林又來到高祖廟舊址,再一次查看原來的房基走向,又丈量一遍房基的長度,就連一塊磚頭,一個瓦片也要仔仔細細的查看和思索一番。一邊看,一邊想,在腦海裡構思着高祖廟的草圖。就在他轉身要走的時候,忽然見一位滿頭白發的黑衣老人,手裡拿着一張紙,來到魯林跟前對他說:“老弟,我這裡有一幅畫,不知你要不要?”魯林接過來一看,畫的是一座廟宇,莊重典雅,雄偉壯闊,十分大氣。他對老人說:“我正要建一座廟宇,這畫對我很有參考價值,不知你要多少錢?”老人聽了說:“俗話說得好,識貨者價值千金,不識貨者一錢不值。既然您覺得有用,我就把這幅畫送給您,分文不取,隻要在您建廟時給俺找點活幹就行了。”魯林一聽,忙說:“謝謝老人家!建廟的時候,俺一定請您到現場,能幹點啥就幹點啥,不能幹就看看鋪也行!”之後,老人辭别魯林下山去了。
魯林回到家以後,仔細研究了一下老人送的畫,又結合自己查看的情況,一比,一分析,他如夢初醒,要建的高祖廟正是這畫上的樣子。這天,他一氣呵成,第二次劃出了高祖廟的設計圖。
設計圖報到縣令和府尹,一路綠燈,獲得通過。魯林帶領三十名泥、瓦、木、石工,按照圖紙開始施工。工程進展得很順利,一年多的工夫,東、西廂房已經建好,前大殿五間、後大殿五間的磚石牆均已砌好,擇日即可上梁、繕瓦。
就在這時,從山下來了一位老人,胳膊上挎了一個木籃子,裡面锛、斧、鑿、鋸樣樣俱全,背着一個鋪蓋行李卷兒,來到工地上,說要找魯林給他點活幹。工地上的一個小頭領一看是個老頭,心想,大概是來混口飯吃的,既然來找活幹,也是做的善事,就對他說:“魯師傅在後面正忙着,你也不要見他了,我給你點活幹就是。你年紀大了,俺也不求你幹多少活,也不會虧待你,開飯的時候,有人家吃的,也不會讓你餓着。”聽了小頭領的話,老人說:“行!你說讓俺幹啥吧?”小頭領想:都一大把年紀了,能幹啥呢?也别太難為他了。就用手一指說:“那邊有兩個柏樹疙瘩,你量量,看夠啥,就做啥吧!”
老人來到柏木疙瘩跟前一看,還真不小,每一個都有幾百斤重。他左看看,右量量,用锛砍砍,用刨子光光,爾後拿出拐尺和墨鬥,量量這邊,劃劃那邊,這裡繃一條黑線,那裡繃一條黑線,左一道,右一道,橫一道,豎一道。忙了一個上午,兩個柏木疙瘩都橫七豎八地繃滿了墨線。他又前後數數,用筆算算,最後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夠了,夠了,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吃飯了,别人吃飯,他也去吃飯,可沒有人在意他。吃過飯,老人收拾了工具、行李,悄悄離開了工地。
第二天中午,前後大殿上梁,魯林跑上跑下指揮。十間大殿,共八架梁,十根脊檩,一百六十根檩棒。放梁時,不是高,就是低,怎麼也不合适。魯林急得團團轉,他招呼那領工小頭目,叫他找些墊木來。小頭目說:“還得現去找。”魯林抱怨說:“你是怎麼搞的,讓你啥都準備好,到現在連個墊木也沒有!”小頭目受了氣,想起那個找活幹的老人,問誰誰也不知道他哪裡去了,一眼看見那兩個柏木疙瘩,上面橫七豎八畫的淨是線,他想:這是幹的啥活?一邊想,一邊對着這個樹疙瘩踢一腳,對着那個樹疙瘩踢一腳。随着兩腳,兩個大木疙瘩“嘩啦”一聲都碎開了,成了兩堆小木塊,有長方形的,也有斜棱角的。小頭目讓人挑出16塊長方形的木塊往八架梁下一墊,不高不低,與設計尺寸完全吻合。放檩棒時,又跟放梁一樣,不加墊木和塞子,怎麼也放不平。于是,下餘的碎木塊,一個一個都派上了用場。上好梁,放好檩條,四平八穩。再看那兩個柏木疙瘩散下的木塊,一個一個全用完了,沒有一塊多餘的。
魯林想:竟有此等蹊跷事!他叫來領工小頭目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小頭目便把老人來找活幹的事一五一十地說了一遍。魯林又聯想到送畫的事,他說:“是俺的祖師爺魯班顯靈了,他為俺解的難題呀!”說罷,帶領工友們面北下跪,拜謝上蒼,拜謝魯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