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字:王 甯
王甯在講解中國漢字。 資料照片
王甯在國家圖書館主講《漢字與中華文化》課程。 資料照片
開欄的話
一輩子有多長?能幹多少事?
掬一捧歲月,書一筆芳華。有的人付出一生,默默守護漢字文化,傳承中華文脈;有的人伏案深耕,訪遍專家學者,編成皇皇巨著《中國大百科全書》;有的人舉目遠眺,托起“嫦娥奔月”,實現千年圓夢……
一輩子,一件事。他們曆經繁華、吃盡苦頭,但胸懷家國情懷無怨無悔;他們不計得失,但事耕耘,“一旦邁開前進的步子,就舍不得停下”;他們精益求精,渾然忘我,折射着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彙聚成中國品格……本版今起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聚焦那些埋頭耕耘一生、時下仍在發光發熱的身影,講述平凡歲月中的感人故事。
人物小傳
王甯,1936年出生,浙江海甯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她是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研制組組長;《基礎教育用漢字部件規範》《印刷楷體字字形規範》等國家規範由她領銜研制。年過八十,她依然奮鬥在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第一線,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孜孜不倦。
“周三有一個研讨會,周四上午在北大有一場講座,周五要給博士生安排考試,還在教育學院與北京特級教師有個讨論項目,周六是國圖公開課的答疑課。這一周完全安排滿了,采訪隻能下周。”收到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著名語言學家王甯的信息,記者不由大吃一驚:一位82歲老人,日程滿滿當當,精力如此充沛!
一周後,新年元旦上午9點,記者來到王甯在北師大的住所。房間不大,光線柔和,家具飾物古樸簡素。目之所及,最多的就是書。王甯笑說:“有時候忘記鎖門也不會太擔心,家裡隻有書。”
“我難以忘懷識字班的老人們”
在語言學界,無人不知王甯。她從《說文解字》中發掘出“小篆構形系統”,創建了“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她在漢字标準化、規範化方面貢獻突出,領銜研制了《通用規範漢字表》……
談起最初與漢字結緣,王甯笑言:“那可能是一種陰差陽錯的緣分。”高中時,王甯學得最好的是數學,“畢業時想報考北大數學系。”但當時,國家缺少文科老師,北師大也需要優秀學生,學校就來做思想工作,“我就服從了安排,進入北師大中文系。”
1958年,王甯本科畢業,分配到剛剛建校的青海師範學院從事教學。“那時,我們都是響應号召,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1年,王甯再次踏入北師大校門,成為一名文字訓诂學研究生,師從著名文字訓诂學家陸宗達先生。“畢業後,我本可以留京。但一想到青海的教育狀況,覺得還是有責任,就又回到了青海。”
這一回将近20年。“回青海後,便迅速投入到農村的掃盲工作中。那時,老百姓對文化的渴求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王甯說,“家長們往往主動把地鏟平磨光、把樹枝子削尖,讓你教孩子寫字。”
“我難以忘懷識字班的老人們每天蹲在村口,等郵遞員送《人民日報》的場景。掃盲結束後,很多老人能認識500個左右的字,也可以簡單閱讀。”王甯說:“也是從那時起,我懂得了人民對文字的渴求。”
“師古而不複古,堅守而不保守”
1979年,王甯回到北京,先在北師大進修,随後開始協助陸宗達寫書,後調入北師大成為其科研助手。
作為“章黃學派”的傳人,王甯從不敢有一絲懈怠。“真正的中國語言文字學,應該是現代人能學能懂的;真正為人民的教師,一定了解‘師古而不複古,堅守而不保守’的道理;人文科學的創新建立在曆史底蘊之上,隻有從根本上對中國傳統語言學有深入的認識,才能實現它的現代轉型。”秉承着這樣的理念,王甯對訓诂學和文字學進行了理論創新和系統構建。
“以前,整理古籍資料,大量的工作都是依靠做卡片、跑各地檔案館完成的,不僅費時費力,也不全面、不系統。”王甯敏銳地感覺到,信息化手段在學術研究中非常有用,中文信息處理對中國文化的全球競争力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993年,北京師範大學漢字與中文信息處理研究所正式成立,王甯擔任所長。漢字所建立了以計算機為研究手段的古漢字與古漢語實驗室,努力采用最新手段使傳統語言文字學與現代接軌。“将理工科思維融入文科,這為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漢字所成立後,我開始陸續招收了六屆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生攻讀博士學位。”在王甯帶領下,這支研究團隊開始了碑刻典藏與楷書實用文字整理、中華大字符集創建等大型數據庫的項目,實現了傳統語言文字學研究的手段更新和學科的文理交叉。
“讓更多的人重新拾回對漢字的熱愛和敬畏”
“現在有很多形式主義的複古現象,但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去複古,文化必須适應當代的價值觀、放在現代話語體系中才能發揚光大……”
在捍衛文字與文化的道路上,王甯始終是一名頑強的“鬥士”。“我對漢字感情很深,特别關注漢字的命運。”王甯說,“近些年來,種種對漢字的誤解和錯用不在少數。我全身心投入,把漢字的科學精神和審美特點展現在人們面前,讓更多的人重新拾回對漢字的熱愛和敬畏。”
于是,2015年,當國家圖書館社會部工作人員找到王甯,希望她擔任國圖公開課《漢字與中華文化》的主講時,她一口答應了下來。“為了能在2015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那一天按時開播,我們僅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做完了10講的錄制。”王甯告訴記者:“說實話,這不是件輕松的事。經曆了無數個不眠之夜,隻為了‘深入淺出’4個字。”
“應用和普及是對職業學者最大的考驗,隻有完全地通徹,才能把艱深的東西講得通透。”王甯先生說:“一晃公開課講完也3年多了。直到現在,還常有人給我發郵件,提出他們對漢字的疑問。這些郵件讓我時刻沉浸在激情當中,為自己的語言文字自豪,為人們學習的熱情感動……”
如今,耄耋之年的王甯依然奮鬥在科研工作一線。“我正常是12點睡覺,有時事情多會工作到兩三點,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
被問及何以保持精神矍铄時,王先生笑道:“我奉行‘三不主義’——不吃補藥、不遵作息、不為閑事生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