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古詩五首賞讀:西風漸作北風呼,窗臨殘照好讀書!
立冬是傳統冬季的是第一個節氣,時在公曆十一月初,農曆的十月初,所以有立冬十月節的古語。就是農曆的十月,冬天來了。
立冬在天晴的時候,和晚秋并無太大差别,是晚秋向冬天轉換的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立冬之後的夜晚,晝夜溫差大,氣溫下降厲害,空氣能分明感覺寒意,稱為寒氣。
而且如果遇見大規模北方的冷空氣南下,此時的風雨,是絕對稱不上涼風的,此時叫作寒風。
而且這種風,帶着寒冷,迅速占領南北的高空,帶來氣流的變化,強風中夾着雨,北風呼嘯,冷雨連綿。所以此時的風和秋天的風有明顯的區别,秋天的風叫西風,仿佛還帶着舒緩氣,此時的風就是北風了。
北風使本來就寒氣重的晚上,加上了另一種快速降溫的冷,使秋天的樹葉迅速脫落,林木發出搖動壯闊的聲響。
立冬和晚秋的區别,在于晚秋是許多樹木在枝頭最後的絢爛,金紅一片,立冬則是這些葉子落葉歸根,歸于真正的凋零和謝幕。
但是對于自然來講,立冬是萬物回歸沉睡的開始,是一種休息和收藏。落下的樹葉是很好森林田野的肥料,滋養來年的蓬勃。等到大雪蓋上三層暖被,森林美美睡上一覺,冬天也就過去了。
但是這個過程,卻也是漸進的,人們在一次又一次北風和寒氣中,度過漫長的冬天。
而立冬,則是這個過程的開始。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衆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詹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别。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漢朝《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立冬是十月的開始,白天太陽依舊有着熱度,反而晚上氣溫驟降,無論是空氣沉降形成的風,還是從北方真正過來的冷風,都會讓夜晚寒冷。
而這首詩描寫的是漢朝尾期,一個早冬的晚上,天氣依然晴朗,然而夜晚寒氣重,北風吹過林梢,發出劇烈的聲響。這種聲音搖動樹木幹枯的枝葉,給人以特别凄慘的聽覺感受。
但是這個時候,還是可以在夜晚的戶外站立的,因為并不算極其寒冷。
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夜晚星月皎潔,樹木遮蔽少,反而是種明麗清曠的美。
然而對于這樣一個丈夫在外的孤獨留守田園的女子,那寒冷明麗的夜晚,寒氣從指尖滲入心頭,月光從眼睛落進心湖,總是一種悲傷和心涼。
然而她仍然有所依賴,那是丈夫三年前托人帶回的書信,告訴她,我永遠思念你,隻是短期回不來,這封信藏在她懷中三年,支撐着她的感情和思念。
那麼這樣的夜晚,為什麼她如此多感?
原因在于,因為她本身的冷暖,牽挂另一個人的冷暖。
人非草木,不是一年枯榮,不能像樹葉一樣,任由北風吹落。
古代的保暖多要依靠家庭的供給,遊子的衣裳是田園裡的苎麻蠶絲經過女主人的手,艱辛勞作,為家人做好。尤其是冬天的衣裳被褥,是貴重的生活物質。遊子身上背着被窩冬衣出門,是一種常态,這種現象,在上個世紀,依然廣泛存在,并非古老的往事。
立冬又是傳統的授衣節,寒衣節,是自古給家人置備冬天衣裳的時候。
此時遊子未歸,寒氣重的早冬,聽見劇烈的北風,這位心中有牽挂的女子,如何能夠安穩睡覺。
她的丈夫在哪,可有冬天的衣裳,為什麼還不回家,發生了什麼事,是遇見不測還是另有新歡?
冷暖人間總是伴随無盡憂患,所以她“愁多知夜長。”
對于任何一個心有牽挂的人來講,每次降溫,都會牽動他的心。
未必此時是冷到有多麼不可忍耐,實在是牽挂所緻。
“冷雨欲成雪,高風催過雲。
流光随衮衮,吹萚共紛紛。
此去天地閉,向來金石焚。
敝貂甯獨恨,四序欲平分。”宋朝·劉敞《立冬後風雨》
因為通常晚秋會有一段時間高晴,在重陽節之後,碧雲天,黃花地,紅葉滿山,秋色斑斓。常常有人說,秋風掃落葉,實際,真正看風吹落葉,那還得是早冬。
因為一場風雨夾帶寒氣,那才是摧枯拉朽,落葉滿地。
立冬之後,往往有段時間寒潮,風雨交加,因為這是冷空氣強烈占據主場的威力。此時的風雨可不是滿城風雨近重陽那種可以催開菊花草本的溫涼秋雨。這是北風落葉的寒雨。
所以如果寒潮時間長,哪怕雨水不大,那低迷的氣溫,也會讓人感覺仿佛類似零度的雪。
自然北風最得意,首先那聲音,就讓你震撼,風穿過樹梢,回旋在建築的牆面,帶着一種特殊的冰冷的回響,我們通常說北風呼嘯。
在這樣迅猛的寒潮裡,最讓人聯想到滾滾江水,滔滔流光,再加上落葉紛紛,這比春天的落花風雨更讓人無言,好歹春天不過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此時你會覺得,最是人生留不住。
所以有人會在秋冬抑郁。
這是又冷又無可奈何的流逝和摧折啊。
但是這首詩的樂觀,在于最後一句,如果冬天是一個必然的季節,春天,就必然有秋冬,有溫暖也就必然有寒冷,這是季節必然,也是人生必然,所以破棉襖穿起來,一起坦然面對季節的冬天,不要讓季節的冬天傷害成人生的冬天。
冬來,春天也會來,眼下寒冷,生命還長。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桦優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拟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宋朝·紫金霜《立冬》
在中國黃河以南,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立冬是冬天的到來,但是并非極寒之地冰天雪地,一切草本都在适應冬天,包括人。
是的,荷塘水幹,再也不是夏秋蓬勃的樣子,一片枯荷葉在淺水或幹涸的池塘裡。
李商隐的留得枯荷聽雨聲,那是晚秋,荷葉還有向上的美,可以聽雨。此時的荷葉那是折盡頭顱,因為一場北風下來,最先折斷的就是荷葉莖吧。然而就是這樣的荷葉依然裝點冬天的池塘。
因為它們也無地可退,倒真正是種倔強無奈的枯荷美。
但是初冬的田野并非蕭瑟荒寒一片,黃楊樹因為葉子小,還團團綠在北風裡,我說枯荷倔強,詩人說黃楊才是真倔強。
在這倔強的黃楊樹外,倒是白桦順應寒氣的到來,該落葉落葉。不過白桦高大,可以高達25米,秋冬金色的殘葉顯得它分外俊朗,所以詩人才有這樣的情懷,用優柔半落形容白桦的高大灑脫。
這是真正的初冬的田園,詩人卻看到了寒氣中向上的清美。
早上起來,一地白霜,正好可以鍛煉行走,活動筋骨,讓身體接受一點寒冷的刺激,而白天的太陽從白桦樹林中穿過來,白桦如友,正好讀書。
安于适應了田園的冬冷,這裡最适合讀書,在寂靜中反而生出詩意來,有了新的期待,等到大雪滿山,梅花開放,就在自己家點個小火爐也挺好。
就算圍爐夜雪無人陪伴,天地間那種詩意,可都是我自己的呀。
我喜歡這樣看待立冬和冬天,那是一種磨砺自己堅毅和毅力的好時段。
“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
晨興猶未定,震懼忽如摧。
衰柳并寒在,早梅何處開?
饑年方禁釀,不飲稱無才。”範梈《九月二十八日,濟上作》
這是元朝人範梈的立冬,立冬常有風雨,雖然我說往往風大雨小,但是也會有雲團,尤其是靠近海邊的地方,冷暖雲氣拉鋸,形成雷雨、
固然冬雷震震夏雨雪在黃河流域的内陸地方少見,但是中國疆域廣闊,沿海,山林,都可以在冬天的風雨裡聽到雷聲滾過的聲音。
所以這并不算特别的稀奇。
隻是這樣的天氣,多少讓人憂患,心情沉落。
因為範梈說經曆的這年并不算太平,災難頻發,是個饑荒年,大家節衣縮食在過日子。
本來立冬是個該慶祝的節氣,他忽然覺得這雷聲可能預兆又一年的大旱,心生恐懼。
然而在驚慌當中,他穩定心情,看了看外面,還好,這初冬的柳樹依然矗立,他想到梅花,梅花是最耐寒的,或者該出去找一找十月早梅,去安慰一下艱苦的生平。
本來已經禁酒的他,決定用酒暖身,出去尋找梅花,人世驚恐多變,酒和梅花是他最後的底氣和安慰吧。
這首詩分外輾轉,元朝基本就是個亂世,在朝不保夕的生活裡,人們分外尋求精神的動力。
那精神動力,就是國花梅花,雖然宋朝已經滅亡,但是梅花是很多漢族人心中的患難之花。這種梅花依戀流傳到今。
無論生活多麼艱辛,要記住秋有菊花冬有梅,天地間,你并不算太孤獨。
“孟冬嚴氣至,坐見物華微。
古樹猶秋色,寒山半夕晖。
江湖深欲凍,鴻雁各知歸。
羸病便深卧,從茲日掩扉。”明朝·何景明《孟冬》
立冬節氣,在農曆十月,也被稱為孟冬早冬,寒氣至,北風來是重要的标志。
這裡的嚴氣,就是指的寒氣,緻敬古詩十九首的孟冬寒氣至。
這首詩寫了漸變的入冬景色,看見一切草木向凋零衰落演變。
那古老樹早已經适應寒冷,分外耐寒,此時還是晚秋那種斑斓,讓人覺得這還是金秋,隻是斜陽落得更早,山色在黃昏裡,也有了冬天特有寒意。
江河湖海,此時水溫冰涼,處在冰凍的節點,而鴻雁也大部分飛到了南方,尋找着冬天的歸宿。
這是個漸漸走向寒冷的季節,如果多病或者老邁,此時就要盡量在家裡窩着,不要到戶外經曆風霜雨雪。
這裡也指出了立冬之後,體弱多病的人要注意保暖和養生,順應季節的變化,盡量少消耗自己,防止秋冬寒冷帶來的疾病。
立冬是傳統冬季的開始,古語說預則立,就是一切要有準備,立冬并不會十分寒冷,但是是要告知人們,冬天來了,要以飽滿的心情作準備工作,用收藏,貯備,溫暖來抵抗即将到來的最冷的氣候,還要有菊花梅花一樣向上的堅韌氣,去征服生活。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