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怒是人對某種需求、欲望、期待等沒有得到滿足而表達出來的不滿。發怒經常被人誤解,将它與敵視和暴力混為一談。其實它是一種有益的和必要的情感流露。
發怒提示我們:我們所期待或者保有的滿意感遇到了障礙,它會發動整個機體的力量去戰勝這種障礙。發怒還會讓我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及時采取自我保護措施,并讓周圍的人明白你忍耐的底線,這樣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和價值。
法國《健康》雜志有一期的文章中稱:“發怒并不是一件壞事情。”若處理得當,它不但不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危害,還會幫助我們應付各種問題。
發怒的自我表達往往與從小受到的家庭和學校教育有關。随着年齡的增長,孩子漸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感情。家長應該給孩子一個相對寬松的環境,讓他們也有釋放怒氣的機會。
另外,還要教他們學會控制發怒,但這并不意味着對不滿意不做任何反應,而是找到取代發怒而又能解決問題的合适途徑。控制發怒并不會對身心造成傷害,因為它會讓怒氣慢慢地消失。
以前我們常被告知,生氣時容易失去理性,從而減弱對事物的判斷力,因此千萬别在此時做出決定。但研究結果表明,生氣會使人們更加注重實際情況,排除不必要的幹擾,因而可以幫助人們,尤其是平素缺乏理性思維的人做出更好的抉擇。
我們從小受的教育都是不能生氣的。想想看是不是這樣的?小時候,每當我們嘛起嘴巴表達自己的不滿時,大人們就會哄我們,别生氣哦,生氣就變成醜八怪了!長大後,每當我們眉頭緊盛流露出自己的不滿時,周圍人又會勸解我們,别生氣,生氣傷身哪。
于是,很多時候,我們盡管氣蘊丹田,怒行六脈,咬碎了牙齒我們也忍着,不敢發作。但可怕的是,有氣不發對身體更是不利。
不生氣是不可能的,而總是生氣也是不好的,因此我們要學會“偶爾生氣”。偶爾生氣就是要少生氣,不能多生氣,更不能常生氣。當怒不可遏的時候,該生氣就生氣。生氣要從效果出發,如果有利于發洩不良情緒,或者有利于把事情辦好,并能帶來身體的健康,那就發發火,在“度”的範圍内生生氣。
摘抄自:方士華《修心三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