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臨沂8000多名志願者一對一幫扶了5317名孤困兒童,這一模式已開始在全國一些城市推行。
臨沂市内,沂水進入平原後河道變得寬淺。平緩河水的流經之地,靠着馬路聯排的“新農村”房屋齊整、氣派,但深入村莊,能看到有破敗的石頭房正被時間剝蝕,欲将坍塌。2018年,10歲的世霞,9歲的潤兒,3歲的晨雨,和臨沂9494個村莊内5317名孤困兒童,大多就住在這樣的房子裡。
他們或是孤兒、事實孤兒、或是精神病家庭兒童、服刑人員家庭兒童、特困兒童,多由衰老多病的祖輩照護,忍受着寒冷,饑餓,在匮乏的生活裡搖晃着成長。直到臨沂市關工委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團的志願者們找到他們,給他們一個“臨時”的家。
從2017年至今,臨沂市關工委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團數千名志願者深入全市走訪16萬多人次,行程970多萬公裡,共摸排幫扶孤困兒童5317名。到今天,已有超過8000名志願者與5000餘名孤困兒童“一對一”結對,組建起“臨時家庭”。
三年過去,志願者們注視了孩子們的變化:世霞卸去家務的重負,不用再承擔照顧弟妹和奶奶的責任。“問題兒童”潤兒改掉了劣習,重新進入校園。曾有語言障礙的晨雨變得伶牙俐齒,2022年3月中旬到4月26日,居家在線學習的40多天,晨雨是班裡的領讀員。“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晨雨在電腦前站得筆直,聲音洪亮,他背誦一句,雲課堂上的其他小朋友們跟着誦讀一句。
2022年5月29日,為慶祝即将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和端午節,志願服務團在臨沂市羅莊區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場名為“多彩六一粽葉情”的活動。活動上,志願者和孩子們一起包粽子,玩遊戲,上台表演節目。7歲的晨雨還為大家演唱了一首《孤勇者》。
志願服務團團長徐軍認為,服務團最重要的工作是彌補孤困兒童親情上的缺憾和陪伴的空白,解決他們的心理缺失。“他們沒有父母親的陪伴,我們志願者就給他愛,給他關懷。一直陪伴他成家立業,長大成人。”
“小當家”
2022年1月11日,13歲的世霞再一次踏進自己曾生活11年的家。矮小的石頭房遺留在臨沂市蘭陵縣東莊村深處,被四周高大的水泥樓院所遮掩。
“父親去世,母親智障離家。奶奶85歲,有一個弟弟和妹妹。有一個姑姑,自己生活困難。”孤貧兒童入學信息确認表上,短短兩行字交代了世霞的家庭情況。确認表上的時間停留在2020年3月。
奶奶去世後,院落再無人居住。屋内牆上遍布裂紋,一面牆上貼着世霞三姐弟曾獲的6張獎狀,另一面牆上仍挂着奶奶在蘭陵縣人民醫院的就診袋。袋子下的牆上歪扭着寫了串電話号碼和一個“姑”字——奶奶不識字,不會看手機,世霞記下姑姑的号碼,有事時用奶奶的老年手機打電話給姑姑。院子裡散落着紙屑、瓶罐、麥稈,靠着石頭牆的院子一角,是被草席和鐵皮遮蓋的漆黑色枯枝。
“這是用來燒火的柴。”世霞說。把幹燥的樹枝塞進爐膛,再用麥稈引燃,土爐子上放着大鐵鍋,水開後燙一把青菜,下一把面條,便是祖孫幾人的一頓飯了。
飯通常是世霞來做。年老的奶奶脊柱已經變形,多數時候,奶奶站在屋内,扶靠着門,胸前撐着拐棍,注視着世霞在屋外幹活:提水,洗菜,做飯,洗衣服,掃地。
2022年1月11日,世霞再次回到曾居住11年的老屋,屋内的牆上遍布裂痕。新京報記者 楊柳 攝
2018年2月,服務團的志願者宋彩雲來到東莊村摸排孤困兒童的情況時,看到了這樣一幕:世霞開着電動三輪車騎進院内,三輪車後面載着弟弟,妹妹,和十幾桶用來裝水的大号飲料瓶。一個清瘦的小姑娘,身上被濺得滿身泥點,衣袖和褲腿高高挽起,交疊在一起的手指凍得通紅。瞧見陌生人到訪後,躲閃膽怯地笑着。
“你們去幹啥啦?”宋彩雲問。
“我們去澆園了。”世霞回答。二月氣溫還未回暖,宋彩雲留意到女孩穿得單薄,嘴唇發紫,說話時呵出團團熱氣。
宋彩雲覺得心疼,抱起躲在姐姐身後兩個更小的孩子,“像棉花一樣,輕飄飄的”。這一天,宋彩雲和其他志願者帶着面粉和肉餡,為老人和三個孩子包了頓餃子。
從那之後,宋彩雲開始牽挂世霞一家人,也開始作為志願者幫扶世霞的家庭。
随着交往深入,宋彩雲發現不過10歲的世霞是家裡的“小當家”,因奶奶年紀大身體差,是世霞在照顧老人和弟妹。家裡的一小片菜園,無論是種菜還是澆水,采摘,都是世霞帶着弟弟妹妹幹。甚至土地的租賃、手續合同,牽扯到需要家裡簽字的村莊事務,低保、補助等事,也都是世霞負責跑腿簽字。
奶奶多病,世霞常不上學在家顧看奶奶,學業斷斷續續。
宋彩雲發現除了經濟上的資助,孩子們需要陪伴,也需要繼續讀書。2020年春節之後,信賴宋彩雲的奶奶同意她帶孩子們去臨沂市讀書 。
剛開始,三個孩子住在宋彩雲家。世霞和妹妹都是長發,宋彩雲對照着視頻學習編發,給女孩們編複雜的麻花辮。剛到家時,怕孩子們睡得不踏實,她和孩子睡在一個房間,每晚抱着兩個更小的孩子睡覺。
2020年4月,奶奶去世,宋彩雲帶着世霞和她9歲的妹妹、6歲的弟弟,一同參加了奶奶的葬禮。
在宋彩雲家住了幾個月後,通過服務團的對接,世霞和妹妹弟弟于2020年9月入學臨沂市智星實驗學校。
超過5000次的連接
世霞的奶奶在世時,宋彩雲每個月至少去看望一趟老人和孩子,收拾屋子,做飯,幫助家裡辦理繳費等事務,也陪孩子們聊天,玩耍。院子裡種着一棵香椿樹,地頭上種着幾棵櫻桃樹。匮乏的家庭習慣用果實表達對宋彩雲的親近。春季谷雨前後,椿芽鮮嫩,世霞順着木梯爬上平房,探長了手摘椿芽,等宋彩雲來時送給她;初夏,櫻桃綴滿樹枝,孩子們挑選最光潔豔麗的果子,在宋彩雲離開時塞給她。
寫着姑姑電話号碼的牆壁上,世霞又用粉筆多寫了一行:一個“宋”字,後面接着宋彩雲的電話号碼。
挂着奶奶的就診袋的牆上,世霞用粉筆寫了一個“宋”字,後面接着宋彩雲的電話号碼。新京報記者 楊柳 攝
像宋彩雲和世霞這樣的連接,在臨沂發生了超過5000次。2017年,臨沂市關工委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團籌劃成立。
團長徐軍從2013年起堅持愛心捐助事業,但多停留在物資和經濟捐助。轉變發生在2016年中秋節前,徐軍走訪蘭陵市磨山鎮一戶孤兒家庭。與孩子奶奶聊天時,徐軍發現孩子長時間低着頭,不說一句話。奶奶也向徐軍傾訴孩子的自我封閉,父母于同年相繼去世後,孩子變得寡言,很少開口。
徐軍意識到,在物質缺乏的表象下,孩子們需要更深層次的東西。愛心物資無法彌補孤困兒童在安全、教育、心理、陪伴等各方面的需求。建立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團的目标,是幫扶失去父母呵護和長輩監管的兒童,不僅從經濟上資助,更是給孩子們親情和陪伴。
2018年4月,服務團在當地民政部門的安排下,組織數千名志願者深入全市9494個村莊進行了地毯式摸排。志願者們累計走訪16萬多人次,行程970多萬公裡,共摸排幫扶孤困兒童5317名。到今天,已有超過8000名志願者與5000餘名孤困兒童“一對一”結對,組建起“臨時家庭”。
“當公益組織、志願服務、孤貧兒童這些敏感的詞連起來,很多人首先産生的是擔心和質疑。”山東青年作家張一涵說。
起初,張一涵也有諸如“是否是炒作”,“如何幫扶這麼多孩子”的疑慮,多次跟随服務團走訪孤困兒童家庭,切實看到志願者為孩子帶來的希望和笑容後,2021年,她開始寫《天下無孤》,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孤困兒童這一群體。
張一涵觀察到,摸排走訪的過程中,有的志願者會被村民誤認為“人販子”,遭遇辱罵甚至驅逐。為此,臨沂市關工委作為幫扶工作的主管和協調部門,協調鄉鎮政府幫助解決幫扶中遇到的困難,消除村民的疑慮,讓志願者的幫扶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2019年7月24日,志願服務團團長徐軍與孩子們一起參加夏令營活動。受訪者供圖
“媽媽”
2018年10月,志願者顧聖妍走訪黃山鎮時第一次見到3歲的晨雨。破敗的茅草房外牆已有裂縫,因家裡養兔為生,地上遍布動物糞便和雜草,空氣裡彌散着動物的腥臭味和漚馊味。院子一側堆放着16個兔籠,兔籠旁,顧聖妍看到一個孩子坐在泥裡和小貓小狗無聲地玩耍。
“看到這孩子的時候,他的眼神空洞無光。3歲的孩子抱起來非常輕,才10多斤。”顧聖妍回憶,她從未見過如此貧困的家庭。随着深入了解,她拼湊出晨雨的生活:3歲時,晨雨的母親離家出走,不久多病的父親也去世了。晨雨和60多歲的爺爺一起生活。爺爺早上5、6點醒,因腰椎疼痛輾轉到夜裡12點才能入睡。晨雨的作息跟随爺爺的時刻表,飲食同樣也是。爺爺每天隻吃兩頓飯,他嚼煎餅,再用熱水把煎餅泡軟了喂給晨雨吃。
屋内光線稀缺,陰暗潮濕,被褥仿佛能摸出水。家裡沒有暖氣,房子四下透風,為了暖和一點,小晨雨每天抱着貓入睡。家裡養的一隻貓,一隻狗,也變成了晨雨僅有的玩伴。
和晨雨幾次接觸過後,顧聖妍發現将近4歲的晨雨還不能像同齡孩子一樣用語言交流。“孩子3歲以前不願說話。媽媽走了,爸爸一死,就更不願意說話了,尤其是見陌生人,根本就不說話。”晨雨的爺爺告訴顧聖妍。
除了語言障礙,由于長時間和小動物生活在一起,晨雨的行為舉止也像動物。他模仿小貓和小狗的叫聲,像小貓洗臉一樣時不時縮起小手摸自己的臉。坐姿也像貓,雙手伸直,雙腳彎曲成弧。走路時,兩隻手也像站立的小狗一樣耷拉着垂在胸前。
為改善晨雨的現狀,顧聖妍提出要讓晨雨脫離現在的生活狀況,送他去學校讀書。可要讓孫子離開自己身邊,爺爺非常警惕,對接幫扶的工作進展得并不順利。
為了打消老人的顧慮,顧聖妍定期到晨雨家走訪,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挑水做飯,照顧晨雨,告訴爺爺幫扶并不是收養,晨雨永遠是他的孫子。随着信任關系的建立,爺爺的疑慮被慢慢打消。2019年3月,爺爺同意顧聖妍帶着晨雨到城裡上幼兒園。在教育局的協調下,幼兒園免去了晨雨所需的全部費用。
每天接送晨雨回家後,顧聖妍會充當學生,喚孩子“晨雨老師”。晨雨喜歡這樣的遊戲,他把在幼兒園學到的新知識講給顧聖妍聽。從三個字,五個字,到能完整地說出一句話,晨雨慢慢地會背誦古詩,也能和幼兒園的其他小朋友交流了。
看到晨雨走路跑步時雙手支在胸前,顧聖妍會提醒他,“晨雨,這樣不帥。我們把手放下來,擺起來跑得更快。”
更深處的不安全感,則需要用更久的時間治愈。晨雨搬去顧聖妍家後,顧聖妍每晚都摟着孩子哄睡。晨雨在睡夢中顫抖發汗,一摸孩子的脊背,濕漉漉的像從水裡淌過。有時半夜時分,晨雨開始劇烈地咳嗽,咳醒了便開始哭泣。顧聖妍輕輕拍撫孩子的背,“抱抱,不怕”地輕聲安撫他,直到晨雨哭聲平息,再次入睡。
長達兩年的夜晚,是顧聖妍把晨雨從恐懼中打撈。晨雨多病,發燒、感冒、腸胃不适,疾病反反複複,配合着用藥調理,兩年後,晨雨身體也漸漸強健,晚上也不再咳嗽了。
為了解決這個家庭的後顧之憂,服務團還為晨雨的爺爺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每個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政府給予小晨雨的生活補貼,祖孫倆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現在,晨雨7歲,是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成績優異,朗誦時字正腔圓,是班裡的領讀員。顧聖妍性格豪爽,晨雨也沾染了她的快樂,變得愛笑,活潑,喜歡擁抱,習慣表達愛。在幼兒園上學時,有一天接晨雨回家時,晨雨小聲地叫了顧聖妍一聲“媽媽”。那刻,顧聖妍心裡柔情一片。
2022年1月11日,晨雨坐在顧聖妍(左一)腿上玩遊戲。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叛逆少年的被接納與接納
在服務團走訪調查出的5317名孤貧兒童中,有1000多個是需要重點幫扶的兒童。有的孩子患有疾病,因家庭貧困無法得到及時醫治,有的孩子因父母問題無法上戶口,還有170多名因無人管教,懵懂無知、極易犯罪的“問題孩子”。孤困兒童志願服務團積極協調公安、教育、醫療等部門,為這些孩子辦戶籍、辦學籍,檢查身體,及時送去醫院醫治,也幫助孩子們改掉“惡習”,繼續學業。
張一涵在書中寫道,這些“問題孩子”才是扶貧路上最後的“盲區”,是扶貧攻堅最後的“堡壘”。拉他們一步,就能改變他們的一生。
2018年的秋天,高成友第一次見到10歲的潤兒,看到的隻有潤兒撒腿就跑的瘦小背影。農曆9月,氣溫已經轉涼,潤兒穿着短袖和磨出洞的牛仔褲,迅速爬上就近的一棵大樹,任憑高成友怎麼呼喊也不肯下來。
2018年10月,高成友第一次見到10歲的潤兒,潤兒穿着短袖和磨出洞的牛仔褲,身材瘦小。受訪者供圖
初到潤兒生活的爺爺家時,高成友幾乎無從下腳。滿地垃圾,土坯牆壁幾近坍塌,草垛房頂破了一個大洞,碎土和木屑落在桌子上堆成小山,無人收拾。下雨的天氣,需要在地上拿盆子接水。
與老屋同樣支離破碎的,是潤兒的家庭。潤兒的母親離家出走,父親患上了狂躁型精神分裂症。伴随着幻聽和幻視,潤兒的父親易怒,狂躁,常沖去村民家砸搶,家裡的木門和牆壁被他燒得漆黑,遍布大小不一的窟窿,發病時,他甚至會毆打潤兒。
無奈之下,潤兒的親人把他用鐵鍊困鎖,院子上空也用鋼絲網封住。唯一陪伴潤兒生活的爺爺前些年出了車禍,腦部受傷,據潤兒的姑姑說,爺爺發怒時會用手腕粗的棍子毆打潤兒。潤兒挨了打,不敢回家,晚上隻能躲在村裡廢棄的老屋或草垛裡睡覺。
潤兒的生活淩亂粗砺,也漸漸向可預知的方向沉淪。他不去上課,整日遊蕩在村莊和沂河邊。在學校,潤兒是出了名的“刺頭”,老師無法管教,也沒有什麼朋友。村裡的人對潤兒的父親既畏懼又厭惡,一到夜晚就緊鎖院門。若飯點碰到閑晃的潤兒,好心些的村民會卷個煎餅遞給他。有時餓急了,潤兒不得已去小賣部偷點吃的。
2022年1月13日,曾關鎖潤兒父親的屋内,牆壁被燒得漆黑。新京報記者 楊柳 攝
2019年1月,高成友組織志願者修繕了潤兒爺爺的房屋,購買了新的床褥。與潤兒對接後,高成友聯系了一家精神病院,幫助潤兒的父親接受治療。又送潤兒去臨沂的一所學校讀書。每逢周末,他把潤兒接到家裡,潤兒喜歡玩遊戲,他就限定時間陪孩子玩電腦遊戲。
既往的歲月裡,潤兒像把随季節枯榮的野草,在風、雪、礫石間野蠻生長。一些流浪時的習慣并不容易改掉,比如不講衛生,惡語傷人,愛打架,很難專注做事,總是發脾氣想要掙脫。有時家裡的東西不見了,高成友洗衣服時,總能在潤兒的衣服口袋裡發現丢失的财物。
潤兒倔強,自尊心極強,被說教時雙拳緊握,低着頭一言不發。高成友覺得氣憤,但自己發火時,看到潤兒臉上一閃而過的恐懼神情,憤怒在瞬間轉為愧疚和心碎。在潤兒身上,高成友看到曾經的自己,唯一的念頭是:“不想讓孩子再走我以前的路。”
一天夜裡,高成友對潤兒講述從前的事。講述自己同樣崎岖破碎的童年,自己的人生不是什麼走出陰暗,與過去和解的故事,而是承載着遺憾,繼續向前走的真實生活。他不确定潤兒是否能聽懂,隻是誠實地向少年展露曾經的匮乏,被放棄的委屈,對愛的渴望和恐懼。他說得流淚,轉頭看潤兒,驚訝地發現孩子也在無聲哭泣。
由于學業被耽擱太久,潤兒在服務團的另一位志願者王老師家裡補習差缺的課程。王老師不僅輔導潤兒的學習,也注重培養潤兒的德行。在王老師家一年多,潤兒改掉了小偷小摸的習慣,也學會了洗碗,拖地,打掃衛生等家務活。2021年9月,潤兒入學臨沂市育傑學校就讀初一課程。
2022年1月12日,新京報記者在育傑學校看到了潤兒。潤兒高瘦,白皙,時而腼腆地笑着,露出尖尖的小虎牙。張貼在教室裡的表揚欄上,潤兒的地理和生物成績名列前茅。潤兒不善于表達感情,隻有在高成友不在時悄悄說,“高叔叔很好。我生病了,高叔叔趕夜車來學校接我回家,他喂我藥,還給我熬了姜湯。”
2022年1月12日,高成友看望在育傑學校寄宿讀書的潤兒。新京報記者 賀俊怡 攝
明德班的“春天”
比潤兒大一歲的世霞于2021年9月入學臨沂市智星實驗學校。由于學業落下太多,本應上初一的世霞沒法跟上初中的進度,她轉入由服務團與學校共同為孤苦兒童開設的明德班,從小學的課程開始補起。
在明德班寄宿學習,保護世霞的大人變成了學校裡的老師們。班主任李付華每天帶着孩子們做早操,強身健體。每到周末,生活老師王秀梅會帶着孩子們一起做飯。對世霞的評價,老師們離不開“懂事,有擔當,經常照顧别人”這幾個詞。
和世霞最親近的老師是同住在一個宿舍的語文老師劉元慶。有時,劉元慶幫孩子們洗衣服,世霞看到了覺得不安、詫異,劉元慶安撫世霞,“你是小孩,不用幹那麼多活。”
世霞内心敏感,很多話隻告訴劉元慶。在劉元慶跟前,世霞會抱怨,也愛撒嬌,好像終于卸下擔子,擁有了屬于孩子的快樂。劉元慶說,“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世霞可以活得更舒展。”
2022年1月10日上午,臨沂市智星實驗學校明德班正在上音樂課,世霞(第二排右二)學習吹葫蘆絲。新京報記者 楊柳 攝
在明德班,世霞和其他61名孤困兒童一起學習,玩耍。等補上課程後,他們會轉入普通班。每月放假,世霞會回到宋彩雲家。世霞最喜歡宋阿姨的手,握着宋阿姨的手,她感到安全。她喜歡和宋阿姨一起做飯,那雙手在刀和菜間靈活地飛舞,蔬菜便成了規整的樣子。宋阿姨一邊切菜,一邊教她:切土豆時要先切片,再把片平鋪在菜闆上,右手拿刀,左手手指要微微彎曲,指尖往内扣,這樣才不會切到手。
世霞聽得認真,暗自記在心裡。她說,從沒有人教過她這些。
截至目前,臨沂市關工委孤困兒童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團這套“接地氣,有實效,可複制,有溫度”的幫扶模式,已開始在全國一些城市推行。濟南、煙台、湖北襄陽等11個城市已成立了孤困兒童志願者服務團,20多個城市正在籌備組建。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臨沂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孤貧兒童心理輔導志願服務團被授予“先進集體”稱号。
“從‘沂蒙無孤’邁向‘天下無孤’,我們的路還很長。”徐軍說,3年内預計将有60個城市成立服務團,6年内計劃将有200萬個孩子被結對幫扶,基本實現“全國無孤”。
(文中所有未成年人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楊柳
編輯 胡傑 視頻 賀俊怡 範文薇 校對 吳興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