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原籍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精通音律,琴藝高超,為了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就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
一日伯牙乘船遊覽,舉目眺望,此景宛如仙境一般。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随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一曲即終,忽聽岸上有人叫絕。
伯牙聞聲走出船來,隻見樵夫鐘子期站在岸邊。伯牙知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緻勃勃地為他演奏。
鐘子期善于欣賞音樂。伯牙彈起贊美高山、流水的曲調,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并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順着上次鐘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
誰料鐘子期已死。伯牙痛失知音,悲痛欲絕,在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終,摔琴絕弦,并發誓終生不再撫琴。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編輯:何藝偉
審核:安嬌姣
終審:程 亮
本文來自【荊州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