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彙總?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于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彙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和學習的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常常是在社會文化互動中完成的。建構主義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思想淵源,它具有迥異于傳統的學習理論和教學思想,對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指導價值。
代表人物:皮亞傑、斯騰伯格、卡茨、維果斯基等。
(一)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内容可從“學習的含義”(即關于“什麼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于“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
1.學習的含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2.學習方法
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
1.知識觀
(1)知識不絕對: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确表征,也不是最終答案,而隻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如:我們學習的平行線的概念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但是現實情境中并沒有這樣的兩條直線。
(2)因情境不同,知識也會發生變化:知識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并不能拿來就用,而是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如:數學上我們學習:1 1=2,但是這也隻有在數學計算時是可行的,當變換了情境,比如,一杯水倒在桶裡,再倒一杯水在桶裡,此時還是一桶水,1 1=1了。
(3)因人而異:知識會因為學生經驗世界的不同而發生變化。比如:我們學習的小雞是有兩條腿,一對翅膀,但是小明的爸爸是某快餐養雞場的員工,因為給雞注入了激素,小明看到的小雞就是4條腿,兩對翅膀。這樣的話,我們課本上對小雞的學習就與小明的經驗不符。
2.學生觀
(1)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豐富性,強調學生的巨大潛能。
(2)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
3.學習觀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
(1)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而是他們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者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内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3)學習的情境性。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認知觀點。知識存在于具體、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于情景的知識符号,隻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通過對某種社會實踐的參與而逐漸掌握有關的社會規則、工具、活動程序等,形成相應的知識。
(三)建構主義理論對當前教育實踐的啟示
1.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告訴我們,知識并不是絕對的真理
教師在尊重書本知識的同時,不能用知識的來壓制學生的創造性,要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敢于向知識質疑、挑戰。
2.建構主義的學習觀告訴我們,學習具有建構性、社會互動性、情境性
這些要求教師要做到以下方面:
(1)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教師應該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
(2)注意學生共同體在學習中的作用,運用合作學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建構認知結構;
(3)注意理論聯系實踐,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課,在實踐活動中幫助學生合理運用和領會知識。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告訴我們,學生不是空着腦袋走進教室的
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模式、有關的先前知識和對教材的信息狀況有所了解,以引導學生對學習材料獲得新意義,修正以往的概念。
(四)教學模式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支架式
支架式教學是以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為依據的。維果斯基認為,在測定兒童智力發展時,應至少确定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一種是潛在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區域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應從兒童潛在的發展水平開始,不斷創造新的“最近發展區”。支架教學中的“支架”應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建立,通過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1)搭腳手架(2)進入情境(3)獨立探索(4)協作學習(5)效果評價。
2.抛錨式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确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抛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确定了,整個教學内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由于抛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抛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1)創設情境(2)确定問題(3)自主學習(4)協作學習(5)效果評價。
3.随機進入
學習者可以随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内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随機進入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内容将能達到對該知識内容比較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隻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複。這裡的每次進入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内容的簡單重複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