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教育的認識
(一)教育的概念
1.詞源
在我國,一般認為“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教”和“育”兩字最初并未合并成一詞,而是各有各的含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2.教育的定義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展人的智力和體力、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動,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他可能是無組織的、零散的,也有可能是有組織的、系統的。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着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廣義的教育和狹義的教育最根本的區别在于教育是否有計劃性。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訂者、教育的管理人員以及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等。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當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創造必要的教育環境,調控着受教育者的整個教育過程從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使其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育活動中起着主導作用。
(二)受教育者,又稱學習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學習的主體,是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承擔着學習的責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響的人。既包括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教育形式中的成人學生。
(三)教育影響,又稱教育媒介
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統一。從内容上說,教育影響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教育影響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
三、教育的屬性
(一)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地社會活動。他的目的在于影響和促進人的發展,培養人地實踐意識和實踐能力。這是教育區别于其他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質屬性,即教育質的規定性。
人和動物的教育活動存在本質區别,因為人類教育具有社會性,是有目的、有意識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二)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是一個永恒的範疇。隻要人類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曆史性
教育是一種曆史現象,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曆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教育的社會性質、體制、目的、内容、方法以及教學手段等都要相應地随着生産力的發展和社會形态的演變而變化發展。教育的曆史性集中體現在時代性和階級性兩個方面。
(1)時代性
教育的時代性主要指教育的發展受不同時代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制約,從而使不同時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點。而同一時代的教育,又有其共同的特點。
(2)階段性
在階級社會,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牢牢地掌握教育的領導權,并利用它來傳播統治階級的思想。一定的教育反應一定階級的要求。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并對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産力具有能力作用。教育的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為:
(1)教育對社會作用具有能動性
教育不僅被社會所制約和規定,同時也改變、引導和教化着社會。
(2)教育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
教育具有自身質的規定性即教育是有目的額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這是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别。人的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并不是同質的,而是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3)教育具有曆史傳承性
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産生,但同時又是從以往教育發展而來的,都與以往的教育有着淵源關系,正因為教育具有這種傳承性,在同樣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國家,會有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會表現出不同的傳統和特點。
(4)教育要受到其他社會意識形态的影響
除了受到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産力水平的制約,同時有和上層建築中其他意識形态發生密切的聯系。
(5)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
表現為教育落後于或者超前于政治經濟發展水平,就會起着阻礙或促進政治經濟發展的作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