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心懷祖國,學富五車,成就自我!
我在加拿大給兒子上初中語文課九年級下冊
第十六講:喊出時代最強音: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我:接下來這個單元,可以說是教材主動質疑一些社會現象的表示。
兒子:什麼意思?
我:先看單元提示吧。
或談論讀書求知;
或探讨欣賞藝術作品的方法;
或闡釋美學觀念;
讓我們學習思辨的方法;發現疑難問題,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
最重要的是學以緻用,吧文中介紹的文藝欣賞方法,遷移運用到自己的欣賞實踐中。
兒子:那這個單元到底以什麼體裁的文章為主呢?議論文?散文?還是說明文?
我:那倒不必糾結于是什麼文體,如果真要較真,那就是議論性的散文吧。你比如說:第十三課的,費朗西斯·培根寫的《談讀書》就是自稱為随筆的。随筆,不就是散文嗎?想到哪兒寫到哪兒。
兒子:這位英國的大哲學家,怎麼寫的文章像中國的文言文?
我:哈哈哈,這是翻譯的版本問題。翻譯這篇文章有很多種版本。你的英語水平可以看英文原版的,培根用了很多大詞,也就是華麗的辭藻。但是也屬于短小精悍的那種。所以翻譯成中文,稍加文言化一點反而顯得精準。因此,教材選擇了這一版本,應該說也很貼切。
兒子:原來如此。我可以看看英文原版的。那你為什麼說是教材主動質疑當下社會現象的呢?
我:經典之所以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放到任何時候都有時效性。這篇文章更是這樣。現在的孩子們很多人厭學,甚至棄學。為什麼?
兒子:為什麼?
我:就是不明白讀書為啥?沒有目的,覺得沒有意義。
兒子:那讀書到底為啥?有什麼用?讀還是不讀,讀什麼,怎麼讀?
我:你全都問到坎兒上了,不是你也糊塗了吧?
兒子:啊哈哈哈,這不很正常嗎?不然《談讀書》還能怎麼談?
我:對啊,這個文章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兒子:那我明白了,隻要抓住這幾個問題,找到文中給到的答案,再看看他是用了什麼論證方法,就算是搞明白了這篇文章了呗。
我:十分正确。找吧,先找出讀書的目的,到底為啥?有什麼用?
兒子:
1.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
何以見得?
怡情,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
傅彩,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
長才,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2.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3.讀書使人充實,讨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确;
4.人之才智但有滞礙,無不可讀适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
我:所以,能否得出自己的結論呢?能有代表性地給予那些厭學者一個好的答案?
兒子:我感覺就是想要過好日子,生活得好,就必須讀書。不然,不能怡情,自己享受不到生活,不能長才,就賺不到想要的薪酬,不能增添色彩,生活就會乏味。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就是讀書可以治病救人,是指頭腦、思維方面的病,也算是長才一類的事情吧。
不過,我覺得這篇文章真是一句是一句,怎麼形容呢?就是:字字珠玑!感覺都是名言警句啊。這個人快成聖人了。
我:是啊,他幾乎就等于聖人了。說出了真理般的看法,跟孔子差不多哈。現代版的聖人。說說還有哪些方面的内容,他談到的。
兒子:
比如:
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
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這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是最好的讀書)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
書也可以情人代讀(想到今天的軟件:有書共讀,聽書等)
(這是說明如何讀書的方法)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這是分類說明讀書的直接作用和最終效果,一針見血)
也就是說: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多讀哪些類的書。
對應下來,不就可以治病了嘛:數學可以集中注意力;經院哲學可以提高思辨;讀律師之案卷,可以學習用一物闡述另外一物。
中心論點仍然是:怡情,傅彩,長才。
我:那具體的論證方法呢?
兒子:很明顯,正反論證;修辭方法用了排比和比喻,深入淺出。
我:得嘞。已經分析得足夠了。把重要的一些字詞解決掉,這篇文章就沒問題了。讀書至此,方為精妙。
兒子: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塗上色彩。這裡指給言辭增添光彩。
文采藻飾:修飾文辭,使之富有文采。
範:這裡是衡量、檢驗的意思。
诘難:诘問,為難。
味同嚼蠟:形容寫文章或說話枯燥無味。
滞礙:不通暢。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尋找差錯。
我:最後一個問題: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兒子:讀書可以讓我們過好日子,無論是精神上還是物質上。
讀書,有的時候可以不求甚解
我:好,下一篇題目直接:《不求甚解》
兒子:這個題目好,有懸念。我的理解不求甚解是貶義詞。就是不深刻學習讀書的意思。浮皮潦草,得過且過。
我:是的,我原來也這麼認為。這個題目讓人迷糊,到底作者想說啥?支持還是反對?我們不妨聽聽作為雜文作家的馬南邨是怎麼理解“不求甚解”的?是強詞奪理?還是句句在理?
兒子:那肯定是句句在理,否則如何入選教材呢?
我:那倒是,另外放到培根的《談讀書》後面也是有意為之的。要是你寫“不求甚解”你會怎麼寫?
兒子:首先明确作者理解的“不求甚解”是什麼意思?
其次,“不求甚解”的一般表現是什麼?
再次,“不求甚解”到底有什麼好處?
最後,我們要提倡什麼樣的“不求甚解”。
我個人感覺,肯定這類雜文,是有針對性的。比如,社會上有人遭批評說是“不求甚解”,或者有人全盤打死“不求甚解”者。讓作者着急了,趕緊出來澄清一下,不求甚解也不一定不好。等等。
我:這是你看了第一句話,想到的吧?
兒子:是啊。我:那按照我們以前說的三段論: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思路分析一下這個文章的結構吧。
兒子:
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問題,先提現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用“對任何問題”指出這種否定屬于看問題絕對化。
第二部分:分析問題,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意。
第三部分:解決問題,進一步強調不能僅僅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讀書,要理解“精神實質”。
我:那他想要什麼樣的“不求甚解”呢?也就是說中心論點是什麼呢?
兒子:就是強調不能僅僅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讀書,要理解“精神實質”。
我:對,他不僅從正面的陶淵明的例子說,讀書最重要的是“會意”而不是摳字眼,還從普列漢諾夫和徐庶等人的反面來說,“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很不認真,隻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兒子:這樣一來,從正反兩方面都得出了結論,顯得論據充分,論點可靠。
我:正是如此。所以中心論點在最後一段就出現了。
兒子:求不求甚解,重要的書都要反複讀,每一次讀都是求甚解,會意的過程,而不是扣字詞的過程,否則就是誤解,而不是不求甚解。
我:如此甚好。我們的學習過程中,也要這樣做,求甚解,不求一字一句。既要統領全局又要注重細節。
兒子:學語文課,是不是也要這樣,雖然開卷有益,但是字詞是基礎,要重視;但是更好學習系統、規律性知識,學習各種人生,見識各種人性,然後學以緻用,活學活用。
我:孺子可教也。
本課的學習思維訓練:
1.《談讀書》和《不求甚解》是有其内在的相關聯的,結合起來相得益彰;
2.這兩篇文章對于當下學生的厭學之風有非常有益的遏止作用,應該深入思考其時效性;
3.展開來談,效用無窮;點明重點,也可以醍醐灌頂。
4.這兩篇文章本身就非常值得反複閱讀,深刻領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