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中,在一望無垠的北山,有很多以山為家、以林為樂的造林人,他們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地為紙,青松為筆,汗水為墨,成就夢想再造一個興隆山”“構築南部綠色屏障,北部生态修複,川塬林果飄香,再造榆中秀美山川”等豪情壯語镌刻在自己的心上,他們一輩子匍匐在這片黃土地上,而張成寶就是這其中的一個造林人,他将40餘載的汗水灑在了榆中北山的溝溝壑壑。
“挖坑種樹、巡山護林是我人生的使命!”
張成寶出生于1951年,父親在他2歲時遇難離世,後來母親改嫁,是他的叔伯、娘舅和鄉親們将他拉扯長大,貧寒的成長經曆造就了他剛毅不屈、不畏艱難的性格。
“小時候的記憶裡,這裡除了光秃秃的山就是大風吹起的黃土。第一次看到大人栽樹的時候,我7歲多,大人們用牲畜馱着松樹、杏樹、榆樹等苗木,星夜兼程馱進我們人迹罕至的北山栽上,看着荒涼的黃土地上一顆樹在風中搖擺,覺得很孤獨,很難想像它能成活長大。”張成寶回憶道。
張成寶指着遠處的山,驕傲的告訴記者:“去年的時候那裡還是光秃秃的,你看現在一片翠綠!”
1970年,張成寶19歲,被生産隊推薦到貢井林場去植樹,成了林場的一名合同工,從此開始了他的“種樹”征途。他第一次真正在心理發出了“栽樹真難”的無奈感歎,從此“栽活一棵樹真不容易”成了他對生活最深的感悟。
因為埋頭苦幹,認真踏實,1972年,進入林場2年的張成寶轉正成為林場的正式工人,同年被選送到部隊成了一名工程兵。張成寶說:“離開林場去部隊,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兩年多裡親手栽的樹!”
1981年,部隊希望張成寶能轉成志願兵,繼續留在部隊,但是張成寶想了想,毅然決然的選擇複員回林場,甯願做一個與黃土和幹旱抗争的植樹造林工人。他說:“如果說參軍之前種樹是工作使命的話,那麼在陝西當兵看過綠樹蔥茏後,我覺得挖坑種樹、巡山護林就是我人生的使命。”
1983年胡耀邦視察甘肅時提出了“種草種樹、治窮治富”的戰略方針,這給了張成寶他們第二代造林人莫大的鼓舞。面對艱苦的自然條件,張成寶沿着第一代造林人的足迹,一孔窯洞、兩眼水窖,早上4點起床,吃上一碗洋芋面條,背上一壺水,帶上三兩個曬幹的饅頭,天未亮就上山,在山上一幹就是一整天。
上個世紀的榆中北山,極目望去,綿延千裡全是蜿蜒曲回的黃山,有人稱作“黃龍”,裸露的山塬盡是貧瘠荒涼。“荒山秃嶺和尚頭、林草奇缺水如油、三餐難度人外流”就是北山六七十年代的寫照。20世紀90年代來到北山的外國友人看着這裡的艱苦條件,搖着頭說:“It's not suitable for human survival(這裡人類不能生存)!”
張成寶是土生土長的榆中北山人,他聽老人們說以前的榆中北山曾經有層疊的青山和茂密的森林,因此他堅信在北山一定會栽活樹木,他不斷給領導和技術人員提建議、談自己多年來從事造林綠化的經驗教訓,技術人員結合張成寶提出的意見建議,創造性提煉出“五個一”的植樹技術要決,總結探索出了一條符合在年降雨量不足300毫米幹旱地區的造林模式,使北山造林工程取得了飛躍性的進展。
匍匐在大山裡的造林人,張成寶就是其中一員
2017年6月,當國家林業局組織外國駐華使節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環境規劃署、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組織等國際代表來榆中考察三北工程和荒漠化防治時,外國友人面對着78.15萬畝的荒山變綠驚呆了:“Miracle, this is the legend、dream(奇迹,這就是傳說、夢幻)!It's too great(太偉大了)!”
“我就喜歡種樹種花,這幾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
植樹的季節,山坡上大風肆掠,太陽直射,造林人或是小心翼翼将一棵棵樹苗抱進挖好的坑裡、扶正填土;或是用背簍背着一棵棵樹苗謹慎地在陡峭的山地上前行,深怕抖落了一絲土球而影響苗木的成活率,遠遠望去,他們就像是一個個呵護新生兒的父母,又像是一個個正在親吻着北部山區這塊熱土的精耕習作之人,成為大山裡獨特的風景。
休息吃飯的時候,張成寶和同事們談論的還是造林的事
中午休息吃飯的時候,張成寶對同事說:“樹苗今天下午一定要拉進來,不然明天就沒活幹了!今年雨水特别好,種的樹肯定全部都能活!”他信心滿滿的說。
和張成寶在一起,聽到最多的詞除了“樹坑”“樹苗”還有就是“修路”,修路卻也是為了更好的種樹,他經常在道路兩旁種上八瓣梅、菊花等花草。他說從住處去造林點有時候步行一個來回就是3個多小時,看着路邊的鮮花,望着逐漸長大的樹木,感覺神清氣爽,腳下的路也變短了。
巡山護林,一把鐵鍬,這是大家眼中最熟悉的張成寶
巡山護林的張成寶總是拿一把鐵鍬,邊走邊鏟除樹窩裡的雜草
栽樹的張成寶
栽樹回來的張成寶,一路聞着花香,看着茁壯成長的樹苗
鏟除樹窩裡的雜草
除了造林,還有修路,為造林創造更好的條件!圖為大雨過後,張成寶清除路上的落土
當問起除了挖坑種樹、修路護林,别的時間都幹什麼時,張成寶低下頭說:“想家,想孩子,和家人打個電話聽聽他們的聲音;然後就是想種樹技術,想下一步造林工作,和領導彙報造林想法,和同事溝通造林上的事!”當問起他的愛好時,他呵呵笑了,像是自言自語:“我沒啥愛好,我就喜歡種樹種花,這幾乎就是我生活的全部!造林是我的工作,種樹種花就算我的愛好吧!”
在同事梁占民的眼裡,張成寶是一個好黨員,一個好同事。“我從92年就和他一起造林,最佩服他的精神,任勞任怨,忠心耿耿,做人做事都特别執着。退休了還像以前一樣,為了護好林,隻有3個除夕夜他不在山上,趕上造林的季節,他兩個月不回家是常事,光這兩點我們沒人能做到!”
6年前張成寶就退休了,但是他不甘心,他說“還有好多地方沒有栽上樹呢”,所以申請回來繼續造林。僅他退休後這幾年參與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示範項目建設,在貢井林場及周邊的貢井鎮、清水驿鄉、中連川鄉、夏官營鎮完成9.4萬畝綠化工程,種植以側柏、山杏、檸條等為主的各類苗木329.92萬株,榆中縣的森林覆蓋率從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初期的6.89%上升到15.27%。
今天蹲守的郝家營造林點,已是他退休後轉戰的第四個造林點。2016年,他與其他4名林場職工,依托國營林場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以當地農民為主體的造林隊伍近200人,集中連片,以整流域、整山系規模化治理,兩年來完成造林面積32000畝,植樹112萬株,點播檸條籽種7500公斤。 2017年國家三北局檢查考核評出了97分,排名全國第七、甘肅省第二。2017年12月18日甘肅日報以《隴上塞罕壩》為題對這裡進行了全方位報道。2018年4月他所在的郝家營造林點榮獲甘肅省“勞動先鋒号”稱号,張成寶本人也先後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産黨員”等榮譽稱号。
“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給每一個山都栽上樹,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給這條‘黃龍’披上綠錦緞!”
張成寶一邊栽樹,一邊指導工人
張成寶和同事們一起栽樹
去巡山的張成寶,孤獨的背影,堅定的步伐
“人生長河中,他隻做了一件事情:植樹護林!”和張成寶一樣深深熱愛着造林事業,也是十多年裡帶領張成寶他們造林的負責人李學榮這樣評價張成寶,他說:“老張性子拗,隻要家裡沒啥大事,不管春節還是放假,他肯定就在山上值班幫忙,我們都佩服他,他對造林的執着,對家鄉變美的信念讓我們感動,也給我們年輕一代的造林人信心!”
張豔斌是張成寶唯一的女兒,在女兒的眼中,父親一輩子不容易,吃了很多苦,是一個勤快憨厚的人。“父親陪伴我很少,小時候埋怨過父親,現在我理解父親,他是真愛種樹造林,在他心裡,山綠樹高應該和我健康成長一樣都是他的心願!”讓張豔斌無比開心的是,父親退休5年後的春節,父親陪在她身邊二十多天,這是她記憶中父親和她呆的最長的時間。
2017年春節,在嘉峪關工作的女兒張豔斌回不到榆中過年,所以央求了好久把父親接到了嘉峪關。“呆了幾天,他一聽山上開始準備造林事宜了,他就催着我買車票,但是春運車票難買,我也是各種找借口拖延,就想着都退休了,應該好好休息了。二十多天過去了,他的着急讓我心疼,隻好買了車票将他送了回來。”當說起拖延不買車票時,張豔斌的臉上露出一絲内疚,但更多的是二十多天陪伴的幸福。
眼前的一株株樹和一草一木就是張成寶的“孩子”、“親人”和“朋友”,他希望能擁有更多的“孩子”、“親人”和“朋友”。“現在,上歲數了,幹不動了,今年一天才挖了200個樹窩,前幾年一天還能挖300多個呢。”張成寶悠悠的說。
張成寶有點寡言,除了說起他栽的樹、他看的林、他爬的山如數家珍外,别的事都是一兩句話,卻又全都和造林有關。
“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給每一個山都栽上樹!”“我的偶像是楊善洲、焦裕祿,我造林的條件比他們好,我不苦!”“最難過的事就是83年的時候看着600多株十年生的金葉榆因為幹旱遭遇病蟲害死亡,除了眼淚直淌心口生疼别無他法!”“隻要能走動,我想我應該就在山上造林,走不動了就隻能在夢裡遊山!”“最開心的事就是雨水多,栽的樹都能成活,長大成林!”“我最大的夢想就是給這條‘黃龍’披上綠錦緞!”(來源:榆中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