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流行歌曲在副歌的時候,尤其是最後一段,都會升一個半音。
我們知道小二度的音程是很不和諧的,因此升一個半音的轉調,隻要是個人都能聽出來,這也達到了作曲者的目的。如果都按照古典手法,使用四度或者五度的轉調,一般人是聽不出來的,歌手也不好唱。但是,很不和諧的小二度,在歌曲的轉調裡卻聽起來如此完美無缺。而轉調的那個和弦,也不像一般的主調和弦一樣容易聽出來。
下面千古來給大家解釋一下轉調是如何寫的
為了直觀起見,我們用具體的歌曲來舉例。
想到轉調,大家最熟悉的歌是什麼?我相信一定是光良的《童話》從第一段副歌的Gb大調轉到Ab大調,再轉到Bb大調當然,這裡面的轉調是一個大二度全音,也屬于不和諧的音程,所以我就先講這個大二度了我們先分析一下《童話》副歌的和弦進行,能用三和弦的都用三和弦表示:
在 這裡,作者用了VIImaj-#Imaj-#IVmaj的方法,當然這是參照A大調,換做Bb大調,那就是bVIImaj-Imaj-IVmaj。bVIImaj是一個在轉調中很常用的和弦,無論是降一個大三度,升一個小三度還是升一個純四度都是很好用的,大家可以多試試。在這裡轉調的方法就相當于 升一個純四度的轉調方法,用到了一個plagal cadence(中文叫變格終止?)
完了 我覺得我解釋不清楚了反正轉調的關 鍵就是讓一個和弦在不同調中發揮不同的作用,比如這個關鍵的Abmaj,既是A調的七級,又是Bb調的降七級,也可以理解成Eb調的四級……然後讓這個和 弦連接前面的時候發揮前一個調的作用,連接後面的時候發揮後一個調的作用,讓人耳不知不覺的完成調性的轉換。
在這兩個例子中,準确是說在幾乎每首歌的例子中,用到的大三和弦很多時候是屬七和弦的簡略版。
比如童話中的Eb/G和青花瓷中的Ab,本質都是屬七和弦。因為屬七和弦有很強烈的向主和弦行進的性質。很多時候轉調都是通過屬七和弦來進行。比如我想從C調升到Eb調,我就可以C-Bb7-Eb;我想從C調升到 E調,我就可以C-B7-E;我想從C調升到F調,我就可以C-C7-F(C7在歌曲中更多的不是升到F調,而是作為下一個樂句F和弦開始的銜接,比如青 花瓷副歌兩段之間“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的“伏筆”)不管是用作轉調還是銜接,他們都叫做secondary dominant(中文叫什麼?),就是一個屬七和弦充當另一個調的五級屬七和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