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陸遊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陸遊

教育 更新时间:2024-10-14 14:44:10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陸遊?《夜雨寄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陸遊?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陸遊(李商隐夜雨寄北)1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陸遊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問歸期未有期,

平仄平平仄仄平(韻),

巴山夜雨漲秋池。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何當共剪西窗燭,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卻話巴山夜雨時。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這首“夜雨寄北”到底寫給誰的,有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裡,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内》,“内”是内人,所以是寄給妻子的,這個時候他的妻子還沒有去世。這也可能是南宋洪邁根據自己的理解而改的題目。另外一個版本,有人考證,這首詩作于851年,這時李商隐來到巴蜀之地梓州為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做幕府,東川節度使是唐朝在今四川省東部和重慶市設立的節度使。在來梓州之前,他的妻子已經去世了。這樣的話,“夜雨寄北”就是寫給長安好友的,“北”指長安,因為長安在梓州北面。

李商隐生活在日落西山的晚唐,不到十歲,父親去世,随後和家人過着清貧的日子,由于李商隐是長子,他一邊讀書,一邊還要“傭書販舂”來補給家用,“傭書”就是給人抄寫,因為唐朝的時候印刷術還不是很發達;“販舂”就是他給人家舂米。李商隐熟讀儒家經典,他在831年考中進士。随後開始曲折的仕途生涯,同杜牧一樣,李商隐也陷入了牛李黨争,因此一生也沒有做太大的官。

君問歸期未有期

這句的翻譯為:您問我什麼時候回去長安,我也不能确定具體日期。這裡的“君”不分男女,沒有性别,就是對人的尊稱,等同于“您”。這句詩用了兩個“期”字,雖犯了近體詩的忌諱,但卻讓這種期待更加濃重。

巴山夜雨漲秋池

這句的翻譯為:此刻巴山這裡正值夜晚,天下着雨,雨下得很大,也漲滿了秋天的池塘。“巴山”很大,更顯得本人很孤獨,“夜雨”和“秋”增添了孤獨的氛圍。

何當共剪西窗燭

這句的翻譯為:什麼時候能在西窗下秉燭長談。“剪燭”是指古代沒有電燈,用的都是油燈,油燈在燃燒時間長的時候,燈芯最上面部分就會變黑,這樣會導緻燈光變暗,所以需要剪去最上端的燈芯,讓燈光重新亮起來。這裡的“剪燭西窗”是指徹夜長談。

這裡為什麼要用“西窗”而不用“北窗”“南窗”“東窗”?按照格律來看,用“北窗”“南窗”“東窗”都是可以的。而在古詩詞中,這四面窗都是常用的。

  • 西窗

宋代劉克莊《挽趙虛齋》二首中有:“可憐老病忘昏晝,但記西窗剪燭時。”

宋代陸遊《小飲示座中》誰知翦燭焚香夜,恰是搓橙破橘時。

“西窗”與西風相對,在古詩詞中西風就是秋風,寓意着一種凄涼。因此“西窗”營造出一種孤獨的氛圍。因為李商隐這首《夜雨寄北》,以後漸漸形成一個意象。“西窗”宜挑燈夜讀,剪燭長談,在古詩詞中一般是孤獨一人時的回憶或期盼。

  • 東窗

南北朝謝朓《落日怅望詩》中有:“落日馀清陰,高枕東窗下。”

宋代文同《東窗》中有:“東窗日已滿,猶托隐囊眠。”

打開東窗是日出的方向,日出的朝氣與日落的凄涼形成鮮明的對比。“東窗事發”這個成語出自元朝孔文卿《東窗事犯》,“東窗”宜密謀造反,滋生惡念,古詩詞中一般沒有這一層涵義。

  • 北窗

唐代李商隐《假日》中有:“誰向劉靈天幕内,更當陶令北窗風。”

宋代劉敞《同梅二十五飲永叔家觀所抄集近事》中有:“陶公一畝宅,尤愛北窗風。”

“北窗”這個典故來自陶淵明《與子俨等疏》,後漸漸發展成一個固定的意象。這一意象的内涵,基本是與 《與子俨等疏》所表達的内涵一脈相承,主要有閑适、精神愉悅的隐士心态。夏暑季節,打開北窗可以通風納涼。

  • 南窗
  • 唐代許渾《姑孰官舍》中有:“草生官舍似閑居,雪照南窗滿素書。”

    唐代羅邺《秋怨》中有:“夢斷南窗啼曉烏,新霜昨夜下庭梧。”

    南窗是正窗,也泛指窗戶,在古詩詞中無固定寓意。

    卻話巴山夜雨時

    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到來的話,我一定要和你秉燭長談,傾訴我在巴山的處境。作者把“巴山夜雨”又進行了重複,突出了他當時的心境是苦悶、孤寂的,卻又無可奈何。


    李商隐是從小讀聖賢書的文人士子,他有着濟世安民的理想,所以有機會就争取做官,這絕不僅僅是謀取一份職業,也絕不僅僅是混口飯吃,他遠離家鄉,來到巴蜀,是為了實現理想。這首《夜雨寄北》如同李白的《靜夜思》一樣,充滿了一個遊子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