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感動了無數人?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祖國不會忘記這首歌感動了無數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019年在整個傳媒界極為紅火,廣為大衆所流傳的《我和我的祖國》其實是一首比較老而又十分經典的歌曲了,歌曲由原沈陽音樂學院原院長、作曲家秦詠誠作曲,著名詞作家張藜作詞,創作于1983年末 ,并在1984年1月發表于刊物《音樂生活》,歌曲的首唱是黃新國,但是李谷一演唱的版本流傳最為廣泛,一般都認為原唱是李谷一老師。
談起《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它的旋律與1962年秦詠誠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海濱音詩》有極大淵源。1983年夏天,張藜邀請秦詠誠到家中做客,提出請秦詠誠再創作一首與《海濱音詩》曲調類似但更适合演唱的作品。張藜認為,《海濱音詩》寫得太好了,但裡面有轉調,很多老百姓唱不好,讓秦詠誠再寫一個有流行度、讓老百姓在家都能唱的曲子。秦詠誠依照《海濱音詩》的旋律,靈光一現,一下找到了切入點,并将其定為主旋律,僅用20分鐘譜出《我和我的祖國》的旋律。而張藜在此後的創作中卻數次易稿,連續幾個月都未能作出與旋律完美匹配的歌詞,他在一次出差過程中,一日清晨,當他推窗望見旭日緩緩升起,将祖國山河映照得如詩如畫,觸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 ……”這幾行歌詞噴薄而出。
這首歌詞共分兩段,每一段均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并采用第一人稱與叙事體的形式。歌詞屬于“婆娑韻”,并采用了“賦比興”的手法。歌詞開頭直抒胸臆地表達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的關系。張藜曾說:“如果說我為填這首歌詞整整憋了半年,憋的就是這兩句。”“袅袅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恰似一幅美麗的田園風景畫,第一段歌詞可謂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令人回味。第二段歌詞以“正反格”的形式變換了一個角度,巧妙地把祖國與“我”的關系比喻成大海和浪花,以明喻、暗喻、借喻等手法,先後用了8個喻體,使這段6句歌詞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秦詠誠曾贊歎:“張藜填寫的歌詞與音樂形象是那麼吻合,他為旋律注入了讓人回味無窮的意蘊。”
張藜在完成歌詞創作後,迫不及待想找人試唱,于是便找到了當時小有名氣的音樂教師黃新國,而黃新國便成為了這首歌的首唱者。在選擇歌曲的演唱人時,秦詠誠一直想找一位唱歌有氣勢的西洋唱法歌手來演唱,因為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民歌唱法的歌手聲音大都軟綿綿的,不夠有力道,但張藜卻認為,如果隻是歌唱“我的祖國”,那需要有氣勢的唱法,但這首歌唱的是“我和我的祖國”,就必須關注“我”的感情,于是,他們共同選定由李谷一來演唱該曲 。
在張藜逝世後,李谷一到張藜家中看望張藜夫人楊阜蘭時向記者提起,《我和我的祖國》是她和張藜合作的第一首歌,而在這首歌的錄音時,它怕老百姓聽不清楚、不能直接理解“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的含義,而将其改成了“你用你那母親的溫情和我訴說”,當然,張藜當時也堅持自己的詞,認為自己寫的是“詩一般的語言”,兩人也因此而交鋒過,最後,張藜在出版該曲時寫的是“脈搏”,而李谷一唱的時候則是“溫情”。不過,李谷一也說,其實這兩個字不是關鍵。“這首歌的關鍵是他(指張藜)對祖國的情感。”李谷一也說:“雖然張藜老哥過去有過磨難,但他永遠離不開他的祖國,永遠和祖國心連心,不管走到哪裡,都歌唱每一條河,歌唱每一座山。”
《我和我的祖國》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結合的筆調,将優美動人的旋律與樸實真摯的歌詞巧妙結合,表達了人們對偉大祖國的衷心依戀和真誠歌頌。作曲家秦詠誠在力求獲得準确、生動的音樂形象的同時,十分懂得生活中的語言節奏與音樂中旋律節奏結合的規律,在使聽衆聽得清、聽得懂的基礎上,保持了應有的線條美和律動美,從而創造了楚楚動人的音樂形象和絲絲入扣的情感表達。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每個人和生他養他的祖國的血肉聯系,在詞曲結合上“恰到好處”,是一首具有永久魅力、深受人們喜愛的抒情歌曲。
歌詞: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裡
都流出一首贊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袅袅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
我永遠緊依着你的心窩
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
和我訴說
我的祖國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當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渦
我分擔着海的憂愁
分享海的歡樂
我最親愛的祖國
你是大海永不幹涸
永遠給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