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廉”這個詞,最近的出鏡率越來越高,忌廉湯、忌廉面包、忌廉泡芙,連奶茶店也有忌廉系列,更是出現在了上周六的奶叔食堂。
這種白綿綿軟乎乎的、吃起來像奶油的食物,到底是什麼?
其實,忌廉就是粵語裡cream(奶油)的音譯;可以說,忌廉也是奶油——但它們之間,又有那麼一點點不同,讓奶叔慢慢給你說道說道。
忌廉和奶油的英文都是cream,它們其實都可以被籠統地稱為“奶油”。
奶油是一種脂肪含量比較高的乳制品。
傳統工藝當中,生牛乳或羊乳靜置一段時間之後,密度比較低的脂肪就會浮到頂層;将這層收集起來,就成為了奶油。
當然,在現代工業化生産中,靜置分層這種耗時緩慢的工序,基本都由離心機來代勞了。
忌廉也是奶油,但它的顔色更淡,味道也比較不容易膩。
這與奶牛的飼料有關——如果奶牛食用的牧草裡含有一些像類胡蘿蔔素之類的天然色素,那麼牛奶的顔色通常會帶有淡淡的黃色,這樣制作出來的奶油,顔色帶有淡淡的黃色,味道也更濃。
但如果奶牛食用的是谷物等飼料,最終産出的奶油則呈白色,味道也比較清淡,質地比較松軟。在香港,嚴格來說,前者稱為“奶油”,後者就是“忌廉”了。
不過,無論是食品包裝還是餐點命名,現在很多人并不會仔細區分這兩個概念。
在内地,所有的奶油都可以統稱為“奶油”;而在香港,它們可能都會被叫做“忌廉”。
有些人認為,“忌廉”是指植物性奶油,這種說法并不正确。
實際上,忌廉也是以牛奶為原料的,屬于動物性奶油。
動物性奶油的原料是牛奶、羊奶等,而植物性奶油則是通過植物油加工而來的“人造奶油”,算是動物奶油的替代品。
植物性奶油不僅口感和味道上稍遜一籌;而且為了做出奶油的口感和外觀,植物性奶油在制作過程中會産生比較多的反式脂肪酸——這種脂肪酸不利于心血管健康。
▲ 黃油也常常和“奶油”混淆
再順嘴說另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黃油。
黃油,在香港稱之為“牛油”,其英文是 butter;但台灣将它翻譯成“奶油”,偶爾就會有人将“黃油”和cream弄混。
黃油的應用頗為廣泛,塗抹在面包上、烘焙曲奇餅,或者是用來煎炸食物,都可以。
忌廉可以用于甜品制作,但由于質地比奶油松軟,忌廉不太适合用來做出漂亮精緻的造型和裱花。相對來說,忌廉更适合烹調,加在羹湯或者飲品裡調味。
最著名的大概要屬“忌廉湯”了。
這種西餐中最為普遍的羹湯,其中就加了忌廉(當然,奶油也可以)。
由于加了忌廉,忌廉湯的口感濃稠順滑、奶香濃郁,而如果在湯中加入玉米、蘑菇、雞肉、海鮮等原料,則可以衍生出玉米忌廉湯、蘑菇忌廉湯、雞肉忌廉湯、海鮮忌廉湯等。
乳脂量比較低的輕奶油(light cream),通常可以加入到咖啡、奶茶當中調味。
另外,一些飲品會在咖啡、奶茶上面直接打出一團奶油,這通常用的是乳脂含量35%左右的新鮮奶油。
而要說忌廉飲品,最不可思議的可能是“忌廉汽水”——倒不是用忌廉做的,而是一種忌廉味道的飲料。
奶味裡帶着果香,但口感又并非如牛奶、奶油那樣濃稠柔滑,而是咕噜噜冒着氣泡的汽水;如果剛從冰箱裡拿出來,則更添一分清涼冰爽。
但沒想到,這種奇妙的搭配竟然别有一番風味。香港朋友告訴奶叔,這種飲料可以算得上是他們的童年回憶。
▲忌廉汽水
甚至,他們還會将在忌廉汽水裡加入一個雪糕球,或者是搭配鮮奶——混搭升級,是之謂為“忌廉溝鮮奶”、“忌廉溝雪糕”。
奶粉們,你們會喜歡添加了忌廉的食物嗎?
留言給奶叔吧!好了,奶叔寫稿寫餓了,先去煮個玉米忌廉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