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2 07:14:46

長生不死

出處:

晉·葛洪《抱樸子·辨問》:“長生不死,以此責聖人,何其多乎。”

原來如此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原來如此,倒教我們懸了幾日心。

女娲補天

出處:

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于是女娲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故事:

女娲,中國上古神話中的神。她是人類之母,早于文字記載的中國仰韶文化中的蛙紋器皿作證伊是創世神和始母神。又稱娲皇、女陰娘娘,史記女娲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與先聖伏羲共同生活在昆侖山,是福佑社神之正神。相傳女娲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并建立婚姻制度;後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鼈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娲補天的神話傳說。女娲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抟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三皇五帝

出處:

三皇:

燧人、伏羲、神農,出自《尚書大傳》;

伏羲、女娲、神農,出自《春秋運鬥樞》;

伏羲、祝融、神農,出自《風俗通義》;

伏羲、神農、黃帝,出自《三字經》;

有巢氏、燧人氏,出自《莊子》、《綱鑒易知錄》。

五帝: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出自《呂氏春秋》;

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出自《大戴禮記》;

黃帝、少昊、颛顼、帝喾、堯,出自《資治通鑒外紀》。

曆史淵源:

三皇

三皇,天皇、地皇、泰皇之名号,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河圖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與(北)極同道”。天地初開便有天皇,且與北極同道,其身份極崇高。《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後著作在原始意義上的遠古三皇基礎上增補了前後三皇,故有前三皇、中三皇、後三皇之分,合為九皇。

  • 前天皇、地皇、人皇

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語出《路史》),書傳記載畢竟有限,前三皇年代何久,姓名何謂,治國何如皆不可考也。唯三皇之号曰天皇曰地皇曰人皇久而不失。《潛夫論·五德志》:“聞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以為或及此謂,亦不敢明。”《路史》:前天皇、前地皇、前人皇之事太過久古,杳杳冥冥,所謂「事有不可盡究,物有不可臆言」。「天皇地皇人皇開治各二萬八千歲」。(語出《三皇經》,《路史》引)

  • 中天皇

史書上說盤古開天辟地後第一代天下君主中天皇君天皇氏,兄弟十三人,号曰天靈,其中一人發明了數字,繼而又發明了天幹、地支,為人推為皇。發明數字:零、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卌、百、千、萬。發明天幹:阏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發明地支:攝提格、單阏、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困敦、赤奮若。 其餘兄弟十二人帶領部衆各占一方,立國稱皇,各傳國一萬八千年。天皇氏姓望,名獲,字文生;别号天靈、防五、天霧、天尊、元始天王。歲紀攝提,以木德王天下。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其繼盤古治所在良渚古城中的莫角山台址上。共在位一千八百年,在位年代:前9684----前7884年。《易緯通卦驗補遺》:“天皇氏之先,與乾曜合德”。案:此言天皇氏祖先與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極為崇高。《河圖》:“五龍見教,天皇被迹。”榮氏注曰:“五龍治在五方,為五方神。”天皇氏為龍祖、五龍之首,後世子孫以“龍”為圖騰。關于天皇氏的名諱:“粵有天皇,是曰天靈,望獲強尊。”——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帝王世紀》中也對此有描述。天地開辟,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三皇本紀》: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木德王,歲起攝提。

  • 中地皇

世代傳世數萬年之後是中地皇君。「天皇氏逸地皇氏作,出于雄耳龍門之嶽。」(《路史》引《遁甲開山圖》)

  • 中人皇

世代傳世數萬年後是中人皇君。「地皇氏逸,于有人皇九男相像其身九章。」(《路史》引《洛書》)。人皇之時,分治九州乃是上古大九州,亦即全球。

  • 後天皇

唐代司馬貞寫了《三皇本紀》以補全《史記》,增補了伏羲、女娲、神農等諸位上古時期神話傳說人物與部落首領的曆史。中人皇氏之後,曆經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叙命紀、循蜚紀、因提紀、禅通紀、疏仡紀。禅通紀始于伏羲,疏仡紀始于黃帝。而在伏羲之前的因提紀,其中一位被後世尊為後天皇,即是燧人氏。

  • 後人皇

燧人氏之後,又曆經幾世,有伏羲、女娲氏,有聖德,為後人皇。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成語的故事和出處)1

三皇

《周禮·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通常言古史者,必言“三皇五帝”。“五帝”尚在“三皇”之後,人們多公認“三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三皇”之名不見于經,組成亦有不同說法,但《尚書大傳》以燧人、伏羲、神農為“三皇”,《風俗通義》、《白虎通義》、《古史考》等古籍亦持此說。 “三皇”按照流傳最廣的是:伏羲(天皇)、神農(地皇)、少典(人皇)。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成語的故事和出處)2

天皇燧人氏

根據典籍記載衆說紛纭,并無定論。

  •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天皇、地皇、泰皇為三皇。《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的另一種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鹖冠子·泰鴻》:“ 泰皇 問 泰一 曰:‘天、地、人事,三者孰急?’”《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最貴。” 司馬貞索隐:“按, 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 ,當人皇也。而《封禅書》雲‘昔者 太帝 使 素女 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 泰皇 。一雲 泰皇 , 太昊 也。” [8]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李斯說古代有三皇,其中泰皇最貴。泰皇,較後的書稱為人皇,演變為傳說中的太昊伏羲。
  • 《帝王世紀》以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三字經》:自羲農,至黃帝。号三皇,居上世。(伏羲、神農、黃帝)
  • 《通鑒外紀》又以伏羲、神農、共工為三皇。
  • 《運鬥樞》、《元命苞》等書載:三皇為伏羲、神農外,還有建立婚姻制度造人的女娲。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奉為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成語的故事和出處)3

三皇

五帝

“帝”原指五方上帝,戰國後(有說是兩漢)才附以人間曆史人物之名替入。五方天神合稱為五帝的神話。《周禮·天官》“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葉光紀。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黃帝。後世增補的“五帝”分别有如下不同說法:

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颛顼)。至于五位古帝,說法也各異,一般認為是黃帝、颛顼、帝喾、堯、舜。

《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颛顼、帝喾、堯、舜為五帝。

《禮記·月令》以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颛顼為五帝。

《尚書序》、《帝王世紀》則視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堯、舜為五帝。

人間的“五帝”一詞在《孟子》時尚未出現,書中隻提到“三王五霸”。《荀子》中才有“五帝”一詞排在“三王”前,但無人名。按呂不韋十二紀的提法,五帝是主管四方、四時和五行之神。黃帝居中,具土德;大皞居東方,具木德,主春,亦稱春帝;炎帝居南方,具火德,主夏,亦稱炎帝;少皞居西方,具金德,主秋,亦稱白帝;颛顼居北方,具水德,主冬,亦稱黑帝。

黃帝、颛顼、帝喾、堯、舜(《大戴禮記》);

羲(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颛顼(《呂氏春秋》);

黃帝、少昊、颛顼、帝喾、堯(《資治通鑒外紀》);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成語的故事和出處)4

五帝

少昊、颛顼、帝喾、堯、舜(僞《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于是這個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萬箭穿心

出處: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七回:“[璇姑]再聽到哥子末後一段說話,真如萬箭穿心,竟放心大哭起來。”

故事:

養由基(養繇基)之死

養由基(養繇基)是春秋時楚國神箭手,一生征戰憑箭禦敵,死于他箭下的人不計其數。

晉楚争霸三次大戰後(城濮之戰、邲之戰、鄢陵之戰),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在楚國後背上插了一刀,扶助南方新興的吳國來抗衡。傳授吳人車戰步戰等陸戰之術。

吳楚之戰中,養由基請命上前線殺敵立功。楚王說:你年紀不小了,沖鋒陷陣的事還是留給年輕人吧!養由基怒道:将軍戰死戰場是幸事。我堅決要求上陣殺敵,雖死不恨!

養由基此時不知吳軍已從晉國學到陸戰之術,輕敵冒進。被吳軍四面鐵葉車圍裹将來,把養由基困于垓心,乘車将士,皆江南射手,萬矢齊發,養繇基死于亂箭之下。死前驚恐的說道:“吳人也精于車戰!”

小說《東周列國志》中描述

第六十六回 殺甯喜子鱄出奔 戮崔杼慶封獨相

養繇基行至離城,吳王之弟夷昧同相國屈狐庸率兵來救。息桓欲俟大軍,養繇基曰:“吳人善水,今棄舟從陸,且射禦非其長,乘其初至未定,當急擊之。”遂執弓貫矢,身先士卒,所射辄死,吳師稍卻。基追之,遇狐庸于車,罵曰:“叛國之賊,敢以面目見我耶?”欲射狐庸,狐庸引車而退,其疾如風。基駭曰:“吳人亦善禦耶?恨不早射也。”說猶未畢,隻見四面鐵葉車圍裹将來,把基困于垓心,乘車将士,皆江南射手,萬矢齊發,養繇基死于亂箭之下。

水木清華

出處:

彭定求《道藏輯要·壁集·呂祖聖迹紀要·在陸肇祥》:“襄邑有袁家山,明兵部尚書袁可立在陸園地也。四圍林樹,高聳岩壑,水木清華,景逾濯錦。上建純陽寶殿。額曰:‘夢覺迷津’”。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成語的故事和出處)5

晉·謝混《遊西池》詩:“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窈窕淑女

出處:

關雎

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破釜沉舟

出處:

《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故事: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治。農民起義軍的領袖,最著名的是陳勝、吳廣,接着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鎮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後,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鄉縣西南),被秦将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于巨鹿南數裡的棘原,并修築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将陳餘率軍數萬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帶領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省曹縣東)後,接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滿,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裡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以後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裡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項羽說:“現在軍營裡沒有糧食,但是上将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裡像個大将的樣子。”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将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把他處死了。”于是将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将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成語故事含義及出處(成語的故事和出處)6

随後,他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後,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幹糧,然後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裡,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統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的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将,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楚軍的骁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